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支公同作社,散木自名园。
剩水鱼分族,归云鸟候门。
亭漪涵药圃,屋牖睹花源。
近向丹经注,柴桑短褐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与朋友共同建立的社团,园子里散落着各种树木,形成一个独特的环境。池塘中的水面上鱼类自然划分成不同的种类,归来的鸟儿在门前盘旋。亭子旁的水波映照着药圃,窗户能看到源源不断的花朵。最近我开始钻研道教经典,柴桑的短褐衣仍在身边。
注释
- 支公:指支道林,古代的一位隐士或朋友,可能是诗人交游的对象。
- 散木:指随意种植的树木,表现自然之美。
- 剩水:残留的水,暗指池塘或水域。
- 归云:返回的云,形容鸟儿归来时的景象。
- 亭漪:亭子旁的水波,带有生动的意象。
- 药圃:种植药用植物的园地,反映诗人的兴趣。
- 丹经:指道教经典,象征诗人对修道的追求。
- 柴桑:地名,古代诗人陶渊明的故乡,常用作隐士生活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黎彭龄,明代诗人,性情淡泊,崇尚自然,作品多描写山水田园,体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写于诗人与友人的聚会期间,反映了他们共同的生活理想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对修行与道教文化的探索。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和简洁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道教文化的追求。开头两句描绘了与友人共同生活的情景,表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支公同作社”暗示着诗人乐于与朋友共享生活的乐趣,而“散木自名园”则展现出一种随意和自由的生活态度。
接下来的“剩水鱼分族”和“归云鸟候门”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展示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与和谐美好,鱼类和鸟儿的描述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灵动与生命的气息。诗中“亭漪涵药圃,屋牖睹花源”的描写,展现了诗人身处自然中的宁静与愉悦,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仿佛一切烦恼都被抛诸脑后。
最后两句提到“近向丹经注,柴桑短褐存”,体现了诗人对道教经典的向往,显示出他内心的追求和精神的寄托。整首诗通过清新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友谊和精神追求的热爱,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田园生活图景。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支公同作社:与支公一起建立社团,强调友谊与合作。
- 散木自名园:形容自然状态下的园子,反映自然之美与自由。
- 剩水鱼分族:水中鱼类自成群体,象征自然界的和谐。
- 归云鸟候门:归来的鸟儿在门前飞舞,展现生机与活力。
- 亭漪涵药圃:亭子旁的水波轻轻荡漾,映射出药圃的宁静。
- 屋牖睹花源:窗外能看到花朵的源头,体现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近向丹经注:最近在研究道教经典,显示诗人向往精神世界。
- 柴桑短褐存:提及柴桑的短褐衣,表达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鱼和鸟比作自然界的和谐象征。
- 对仗:如“亭漪涵药圃,屋牖睹花源”,增强了律动感。
- 拟人:赋予自然界的生物如鱼、鸟以生命与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友谊的珍视和对道教精神的追求,传达出一种淡泊明志、追求自由与宁静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鱼:象征着自然的和谐美好。
- 鸟:代表自由与归属感。
- 花:象征美好与生命的繁荣。
- 道教经典:反映内心的追求与精神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支公”指的是谁?
- A. 诗人的友人
- B. 隐士
- C. 道教经典
- D. 自然
-
“亭漪涵药圃”中的“亭漪”指的是什么?
- A. 亭子的水波
- B. 药圃的水
- C. 花朵的水
- D. 鱼的水
-
这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 A. 追求财富
- B. 喜爱自然与友谊
- C. 对权力的渴望
- D. 追求名声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与黎彭龄的作品均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陶渊明的作品更加侧重于理想与现实的对比,而黎彭龄则在友谊与自然中寻求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