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七星岩 其二》
时间: 2025-01-06 05:47:1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题七星岩 其二
作者: 谭胜祖 〔明代〕
村湾小舸短无篷,
泛入清深倒影中。
潭漾骊珠微借日,
石吹花雨不闻风。
怪来阁道危桥促,
遂使仙源俗客通。
我自无声钟鼓寂,
移舟前浦看花丛。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象,诗人乘坐一只小船,进入了清澈的潭水中,水面上倒映着周围的景色。潭水轻轻荡漾,仿佛在借着阳光的光辉,而石头间的花雨却在无风的情况下悄然飘落。诗人觉得阁楼和桥道都显得狭窄而危险,使得那些寻仙访道的俗客也能轻易抵达此地。与此不同,诗人却在无声的环境中沉静地欣赏着前方的花丛。
注释:
- 村湾: 村子的湾口,指水边的小村庄。
- 小舸: 小船。
- 无篷: 没有船篷,形容船的简单。
- 骊珠: 形容潭水如同珍珠般清澈。
- 石吹花雨: 石头上花瓣如雨般飘落。
- 阁道: 指通往楼阁的道路。
- 仙源: 指神仙的源头或境地。
- 俗客: 普通游客。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谭胜祖,明代诗人,出生于江苏,因其才华横溢而受到当时文人的推崇。他的诗风以清新幽雅著称,常常融入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传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世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题七星岩 其二》创作于诗人游历七星岩之际,七星岩以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宁静的环境吸引了众多游人。诗人通过描绘这一美丽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亲近和对世俗喧嚣的超然态度。
诗歌鉴赏:
诗人在《题七星岩 其二》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幽静的山水画面。首联“村湾小舸短无篷,泛入清深倒影中”,以小船的无篷和清澈的潭水为引,展示了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乘小舟而行,仿佛是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到周围环境的深邃与美丽。
接下来的两句“潭漾骊珠微借日,石吹花雨不闻风”,进一步描绘了潭水的光影和花瓣的飘落,展现出一种静谧的美。这里的“骊珠”不仅是对潭水清透的形象比喻,更有一种诗意的升华,暗示了自然的珍贵与美好。
“怪来阁道危桥促,遂使仙源俗客通”,则转而反映出诗人对人世纷扰的感受。阁道和桥道的狭促,使得俗客轻易到达仙源,暗含了对世俗与仙境交融的思考。而最后两句“我自无声钟鼓寂,移舟前浦看花丛”,诗人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中沉默,享受着花丛的美丽,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心境。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反映出人们在喧嚣中难以得到的内心平和。诗人在此既是观察者,又是参与者,以无声的状态感受与自然的共鸣,给人以深沉的思考与无限的遐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村湾小舸短无篷: 表达了诗人乘坐的小船简单而轻便,暗示了他对自然的亲近。
- 泛入清深倒影中: 船在清澈的水面上行驶,水中的倒影让人感受到自然的美。
- 潭漾骊珠微借日: 潭水如珍珠般闪耀,借助阳光的照射,营造出一种灵动的感觉。
- 石吹花雨不闻风: 石头间的花瓣悄然飘落,似乎连微风都无迹可寻,强调了环境的宁静。
- 怪来阁道危桥促: 描述了人们游览时面临的狭窄道路,暗示了人们的喧嚣。
- 遂使仙源俗客通: 指出仙境与世俗的交融,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感慨。
- 我自无声钟鼓寂: 诗人自我反省,选择在无声的环境中享受宁静。
- 移舟前浦看花丛: 最后,诗人将视线转向花丛,表达了他对自然美的欣赏。
修辞手法:
- 比喻: “潭漾骊珠”中将潭水比作珍珠,形象生动。
- 拟人: “石吹花雨不闻风”赋予石头以动感,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自然的美丽,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喧嚣的超然态度,体现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与内心的宁静。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小舸: 代表了简朴和自然,象征着诗人对生活的简单追求。
- 潭水: 象征着清澈与宁静,反映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 骊珠: 代表着美丽与珍贵,暗示自然的神奇与不可替代。
- 花雨: 代表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小舸”指的是什么? A. 大船
B. 小船
C. 渔船
D. 货船 -
诗人如何描述潭水?
A. 浑浊
B. 清澈如珠
C. 万绿丛中
D. 波涛汹涌 -
“我自无声钟鼓寂”表达了诗人的什么心情?
A. 喧闹
B. 宁静
C. 忧虑
D. 兴奋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山中与幽人对酌》 - 李白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王维的《鹿柴》,两首诗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王维的诗中通过“空山不见人”表现出深邃的孤寂,而谭胜祖则通过“我自无声钟鼓寂”展现了对宁静的享受。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但情感基调略有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词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