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

时间: 2025-01-04 11:07:50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

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

”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

”众狙皆伏而喜。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朝三暮四》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
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训于己也。
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
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白话文翻译:

有位宋朝的狙公,十分喜爱猕猴,养了很多,只要他给猕猴食物,它们就能理解他的意图,猕猴也得到了他的心。他为了满足猕猴的食欲,减少了家庭的口粮。然而不久后,食物匮乏,他准备限制猕猴的食量,担心众猕猴不再听他的指挥。于是,他先用谎言欺骗猕猴,说:“我给你们的食物是,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够吗?”众猕猴都愤怒地叫嚷。接着他说:“我给你们的食物是,早上四颗,晚上三颗,够吗?”众猕猴立刻安静下来,欢喜不已。

注释:

  • 狙公:指的是养猕猴的人。
  • :指一种植物,古代常用来比喻食物。
  • 朝三暮四:原意指早上三颗,晚上四颗,后引申为变动不居、反复无常的意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此诗无确切作者,属于先秦时期的寓言文学,反映了古人智慧与对人性深刻的洞察。

创作背景:在先秦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犹如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权力与操控的主题。猕猴的伪装与反应,实际上隐喻了人类社会中的权谋与智谋。

诗歌鉴赏:

《朝三暮四》不仅是一则寓言,更是对人性弱点的深刻剖析。通过狙公与猕猴之间的互动,展现了权力与操控的微妙关系。狙公通过言语的游戏,操纵了猕猴的情感与反应,展示了人类如何通过心理战术来控制他人。早上与晚上食物数目的变化看似简单,实则反映出对生存环境的适应与权力的游戏。诗中猕猴的愤怒与欢喜,正是对人类社会中常见的情绪波动的真实写照。

这一寓言不仅引人深思,更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警惕那些通过言语操控我们情感与行为的人。它的智慧跨越了历史的时空,依然适用于今天的社会,值得每一个人去体会与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第一、二句描绘了狙公对猕猴的关爱及其对家庭的牺牲,反映出人对动物的情感与责任。
  • 第三、四句展现了狙公为了控制猕猴的行为,采取了限制食物的策略,表现出人类的操控欲。
  • 之后的对话则揭示了猕猴的心理变化,反映了人性中的贪婪与短视。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猕猴的行为隐喻人类社会的权谋与操控。
  • 对仗:早晚数量的变化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了狙公的狡诈。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猕猴的反应,揭示了人性中的贪婪与对权力的依赖,提醒人们在追求利益时,不要忽视被操控的风险。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猕猴:象征人性中被操控与利用的部分。
  • 食物:代表生存的基本需求,也是权力与操控的工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朝三暮四》中的“狙公”指的是谁?
    A. 一个狙击手
    B. 爱猕猴的人
    C. 一个农民
    答案:B

  2. 在诗中,狙公为了控制猕猴的行为做了什么?
    A. 增加食物
    B. 限制食物
    C. 离开猕猴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朝三暮四”,暗示了什么?
    A. 时间的流逝
    B. 变化与不确定性
    C. 温暖的家庭
    答案:B

参考资料:

  • 《古代寓言与其现代启示》
  • 《先秦文学研究》
  • 《寓言的智慧:从《朝三暮四》看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