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陵晚望
高蟾 〔唐代〕
曾伴浮云归晚翠,
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
一片伤心画不成。
白话文翻译:
我曾经在浮云的陪伴下,欣赏晚霞的翠绿;
如今仍然在落日的余晖中,听着秋天的声音。
世间有无数的画家,但再美的画也无法表现我此时的伤感。
注释:
- 浮云:指天上的云,象征着轻松自由的状态。
- 晚翠:指晚霞中的绿色,描绘黄昏时分的美丽景色。
- 落日:夕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泛秋声:秋天的声音,可能指秋风、鸟鸣等,渲染了伤感的氛围。
- 丹青手:指画家,寓意画技高超的人。
- 伤心:悲伤、惆怅的情感,表明内心的失落。
典故解析:
“金陵”指的是南京,是古都之一,因其风景如画而著称。诗中提到的“浮云”和“落日”都与自然景观相关,常用以表达诗人的情感。古代诗词中,画家常被用来比喻那些对美有深刻理解的人,而“丹青”则是古代画画的术语,表现了画家的技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蟾,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自然山水为题材,情感细腻,充满哲思。其诗风受王维影响,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黄昏时分,诗人可能因目睹金陵美景而感慨万千,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向往与内心的无奈。通过对比画家的技艺与自身的情感,展现了人对于美的追求与难以表达的内心伤痛。
诗歌鉴赏:
《金陵晚望》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内心的伤感。首句“曾伴浮云归晚翠”以浮云为引,描绘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状态,仿佛诗人曾沉醉于金陵的秋日美景中。接着“犹陪落日泛秋声”则将时间推向黄昏,声音的描写增添了诗的动感,使得整个场景愈加生动。最后两句则揭示了诗人的无奈,尽管有无数的艺术家能够描绘风景,但对于个体情感的表达却是无能为力的。这种情感的无奈与美景的对比,使得整个诗篇充满了深邃的哲思,令人感同身受。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反映出内心的孤独与对美的渴望,展现了唐诗的艺术特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曾伴浮云归晚翠:
- 描绘诗人曾经与浮云一起,欣赏晚霞的美景,表现出对自然的亲近与向往。
-
犹陪落日泛秋声:
- 诗人继续陪伴落日,听着秋天的声音,渲染了一种思绪悠远的氛围。
-
世间无限丹青手:
- 这里提到无数的画家,暗示艺术的繁荣与技艺的高超。
-
一片伤心画不成:
- 表达了诗人尽管有再多的艺术家,却无法绘出他此刻的伤感,强调了个人情感的独特性与无法言表。
修辞手法:
- 比喻:将“丹青手”比作画家,深化了对艺术的理解。
- 对仗:首尾句的结构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浮云、落日、秋声等意象交织,构建出一个充满自然美与人文情怀的场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金陵美景的赞美与对自身情感的无奈。诗人感叹美的无法言表,展现了对艺术与情感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浮云:象征自由与流动的时光。
- 晚翠:代表黄昏的宁静与美丽。
- 落日:象征生命的短暂与时光的流逝。
- 秋声:反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浮云”象征什么?
- A. 自由
- B. 忧伤
- C. 美丽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高兴
- B. 无奈
- C. 愤怒
-
“丹青手”指的是谁?
- A. 诗人
- B. 画家
- C. 音乐家
答案:
- A. 自由
- B. 无奈
- B. 画家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 《秋夕》—杜牧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过往的感慨。
- 《秋夕》:在情感上与《金陵晚望》有相似之处,均反映了秋天的伤感。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