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杂兴二十首 其十五》

时间: 2025-01-04 10:18:42

石楼含晓色,茅屋静春晖。

野水中间落,云山西面围。

长歌樵担起,短笛钓船归。

景物随时至,诗成思欲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石楼含晓色,茅屋静春晖。
野水中间落,云山西面围。
长歌樵担起,短笛钓船归。
景物随时至,诗成思欲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的山中景色:石楼在晨曦中显得朦胧,茅屋在春日的阳光下显得宁静。野外的水流在山间流淌,云雾环绕着西面的山峦。樵夫在唱着歌背着柴担,钓鱼的小船在吹着短笛归来。美丽的自然景色随时而至,让我在诗成之时,思绪飞扬。

注释:

  • 石楼:指石制的楼房,可能是山中的一处建筑。
  • 茅屋:用茅草建成的房屋,象征着朴素和宁静的生活。
  • 晓色:指清晨的光色。
  • 春晖:春天的阳光,给人温暖的感觉。
  • 野水:指自然环境中的河流或小溪。
  • :砍柴的人。
  • 短笛:一种乐器,常用于民间的音乐。
  • 诗成:指创作完成的诗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冕(1287年—1359年),字仲明,号洧川,元代诗人、画家。他以山水画著称,诗风清新自然,常描绘田园风光与隐逸生活,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淡泊。

创作背景:

《山中杂兴》系列诗作反映了王冕在山中隐居生活的体验,诗中所描绘的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场景,表达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简朴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生动的意象描绘了山中的清晨,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自然氛围。开篇“石楼含晓色,茅屋静春晖”,通过对石楼与茅屋的描绘,展现了山中静谧的晨景,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接着“野水中间落,云山西面围”,通过“野水”与“云山”的对比,展现了山水相依的自然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的意境。后两句“长歌樵担起,短笛钓船归”则通过樵夫和钓鱼人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最后一句“景物随时至,诗成思欲飞”则表达了诗人因自然美景而生发诗意,想要将思绪放飞的心情,彰显了诗人与自然的深厚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石楼含晓色:清晨的光线映照在石楼上,显得朦胧而美丽。
  • 茅屋静春晖:茅屋在春天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宁静。
  • 野水中间落:野外的水流在此处缓缓流动,增添了生机。
  • 云山西面围:西面的山峦被云雾环绕,形成美丽的画面。
  • 长歌樵担起:樵夫一边背着柴担,一边高歌,表现出一种愉悦的心情。
  • 短笛钓船归:钓鱼的小船在归来的路上,悠扬的短笛声增添了生活的情趣。
  • 景物随时至:自然的景色随时都在变化,给人以无尽的享受。
  • 诗成思欲飞:在这样的美景中,诗人思绪飞扬,灵感涌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石楼含晓色,茅屋静春晖”形成了工整的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了“石楼”、“茅屋”、“野水”等意象,展现了山中生活的宁静与自然的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热爱及对简朴生活的向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人们的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状态,传达出一种清新、淡泊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石楼:象征稳固与宁静。
  • 茅屋:象征简单的生活方式。
  • 春晖:象征温暖与希望。
  • 野水:象征自然的灵动与生机。
  • 云山:象征自然的壮丽与神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石楼含晓色”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朦胧的晨光
    B. 壮丽的夕阳
    C. 灿烂的白昼
    D. 寂静的夜晚

  2. 诗中提到的“长歌樵担起”指的是谁在唱歌? A. 渔夫
    B. 樵夫
    C. 牧羊人
    D. 诗人

  3. “景物随时至,诗成思欲飞”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A. 沮丧
    B. 兴奋
    C. 安宁
    D. 忧愁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隐逸与自然的情感,但更侧重于个人内心的宁静。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自然景象,但更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深邃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冕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古诗词入门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