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 新月》
时间: 2025-01-08 01:41: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满江红 新月
作者:王夫之 〔明代〕
远碧无涯,但约略清光莹澈。
凝望处谁匀松玉,斜分云叶。
幽魄可怜凉似水,一丝浅漾冰纹缬。
问青天何事送新愁,从谁说。
栖不稳,惊禽咽。
风不定,波光叠。
眄南枝高处,素痕明灭。
认得遥山青不了,半峰微露峨眉雪。
便迢迢飞梦入层霄,还孤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无边无际的远方,清澈的月光映照着大地。在凝视着那一片松树与云叶交错的地方,似乎有谁在分割着这份宁静。幽幽的月光令人怜惜,凉意犹如流水般轻柔,轻轻荡漾出冰纹似的细腻。于是,我问天空,是什么原因让我心中新添了愁苦,又从谁的口中得知。栖息在这里的鸟儿无法安稳,发出哽咽的声音。风不稳定,波光不断叠加。望向南边的高枝,洁白的痕迹时隐时现。我认得那遥远的青山,却看不清它的全貌,半峰雪白的峨眉山仅微微显露在眼前。于是,思绪飘飞入层层云霄,却又显得孤独和怯懦。
注释
- 远碧无涯:指远方的青色山水广阔无边。
- 清光莹澈:洁净的光辉,清澈透亮。
- 幽魄:指清幽的月光或灵魂。
- 凉似水:形容月光的凉意如同水一般。
- 新愁:新的忧愁。
- 栖不稳:栖息不安定。
- 眄南枝高处:向南边的高枝观看。
- 素痕:白色的痕迹,指月光的痕迹。
- 峨眉雪:指峨眉山上皑皑白雪的景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夫之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和诗人,字季才,号思庵,晚号“涧隐”。他在文学上以其雄浑激昂的风格著称,善于抒发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的结合。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明末,正值国家动荡、社会动乱之际,诗人常常通过自然景观的描写来寄托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诗歌鉴赏
《满江红 新月》以月亮为主旨,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与孤独。诗的开头描绘了无边的远方和清澈的月光,给人以开阔的感觉,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心中涌动的新愁。诗人在自然景色中融入了个人的情感,展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月光的清冷和流水般的凉意映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增添了一种淡淡的忧伤。
整首诗采用了丰富的意象,如“幽魄”、“冰纹”等,营造出一种清冷而又宁静的氛围。诗人在描写景色时,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自己内心情感的投射。尤其在“惊禽咽”和“风不定”的描绘中,表达了心中无法安宁的焦虑。
通过对南枝的“素痕明灭”与遥山的“青不了,半峰微露峨眉雪”的结合,诗人以自然景象隐喻个人的情感波动,表现了对未来的迷惘和对过往的追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远碧无涯,但约略清光莹澈:描绘远方的青色水域开阔无边,月光清澈透明。
- 凝望处谁匀松玉,斜分云叶:在凝视的地方,似乎有谁巧妙地将松树与云叶分开。
- 幽魄可怜凉似水,一丝浅漾冰纹缬:月光令人怜惜,凉意如流水般轻柔,荡漾出细腻的冰纹。
- 问青天何事送新愁,从谁说:我向天空询问,是什么带来了新的忧愁,又是从谁的口中得知?
- 栖不稳,惊禽咽:栖息的鸟儿无法安稳,哽咽的声音传来。
- 风不定,波光叠:风势不定,水面波光不断叠加。
- 眄南枝高处,素痕明灭:向南边的高枝眺望,月光的痕迹时隐时现。
- 认得遥山青不了,半峰微露峨眉雪:认得那遥远的青山,却看不清全貌,峨眉山的半峰雪白微露。
- 便迢迢飞梦入层霄,还孤怯:于是,我的思绪如飞梦般飘入云霄,却又显得孤独和怯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和流水比作冰纹,形象生动。
- 拟人:让鸟儿的咽声带有情感,显示自然界的灵动与感情。
- 对仗:如“风不定,波光叠”,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清冷的月光和自然景色,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愁苦与对未来的迷茫,体现了人与自然的深刻联系与对生活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月光:象征孤独与清冷,反映内心的情感。
- 青山:象征遥远的希望与理想,但又不可触及。
- 流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常,带来思绪的涌动。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中感受到诗人的内心挣扎与对生命的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幽魄可怜凉似水”是形容什么?
- A. 月光的清冷
- B. 风的变化
- C. 远山的模糊
-
“认得遥山青不了”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
- A. 未来的迷茫
- B. 过去的怀念
- C. 自然的美丽
-
诗的情感基调是什么?
- A. 喜悦
- B. 悲伤与孤独
- C. 激昂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诗词对比:
- 王夫之的《满江红 新月》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反映了个人情感与自然的关系,但王夫之更多地表现了愁苦与孤独,而李清照则融入了更多的柔情与思念。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在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情感表达与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王夫之诗文集》
- 《明清诗词鉴赏》
- 《古诗词百家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