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故宫》

时间: 2024-12-29 17:03:00

掖庭依约粉垣丹,行入荒宫重黯然。

华表忽惊人世换,昆明重见劫灰寒。

石龙委地埋秋草,湖玉临池倚暮烟。

满目悲风吹酒醒,东华门外泪阑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哀故宫
作者: 王恽 〔元代〕
掖庭依约粉垣丹,
行入荒宫重黯然。
华表忽惊人世换,
昆明重见劫灰寒。
石龙委地埋秋草,
湖玉临池倚暮烟。
满目悲风吹酒醒,
东华门外泪阑干。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走入荒废的故宫,感受到昔日繁华的凋零与悲凉。掖庭的粉墙依然依稀可见,但走入那荒凉的宫殿,心中不禁黯然神伤。华表的存在让人感慨世事变迁,昆明池也再度看到劫后的寒冷。石龙埋没于秋草之中,湖边的玉石在暮色中孤独地依靠着烟雾。眼前满是悲凉的风景,酒醒之后,泪水在东华门外的栏杆上流淌。

注释:

  • 掖庭:指的是宫中的一个庭院,通常为后宫的居所。
  • 粉垣丹:指用粉刷的墙和丹红色的墙面,象征着昔日的华丽。
  • 华表:古代宫殿前的标志性柱子,象征权力与地位。
  • 昆明:指昆明池,古代皇家园林之一。
  • 劫灰寒:指经过战争或灾难后遗留下来的冷清景象。
  • 石龙:古代宫苑中的雕刻,象征着皇权的衰败。
  • 湖玉:指湖边的玉石,象征着孤独与沉寂。
  • 泪阑干:指伤心至极,泪水湿润了栏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恽,元代诗人,生于南宋末年,经历了元朝建立后的动荡时期。他的诗歌多描绘历史变迁、国破家亡的悲剧,情感深沉,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元朝,正值朝代更替之际,战乱频繁,故宫的荒凉与繁华的对比,使得王恽对故国的思念与哀痛更加深刻。诗中表现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

诗歌鉴赏:

《哀故宫》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悲伤情绪的诗,诗人在走访故宫时,深刻感受到昔日辉煌与现在荒凉的强烈对比。诗的开头描绘了掖庭的粉墙,虽然依然存在,但已经无法再现往日的辉煌。进入荒宫,诗人感受到一股沉重的悲凉。接着,华表提醒人们历史的变迁,昔日的繁华已成往事,昆明池的冷清和劫灰残骸更是表现了国破家亡的悲惨现状。石龙和湖玉的描写则进一步突显了孤独和凋零,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一种无法言喻的悲伤。最后,酒醒后的悲风吹拂,泪水滑落,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种对故宫的哀叹,更是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艺术和情感的完美结合。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掖庭依约粉垣丹:描绘宫中庭院的依稀景象,暗示曾经的富丽与现在的凋零。
  • 行入荒宫重黯然:进入荒废的宫殿,心中感到沉重的失落。
  • 华表忽惊人世换:华表的存在让人感叹历史的变迁与世事的无常。
  • 昆明重见劫灰寒:昆明池重现的冷清象征着战争留下的创伤。
  • 石龙委地埋秋草:石龙象征着王权的衰落,埋没于秋草之中,暗示往昔的不可追。
  • 湖玉临池倚暮烟:孤独的玉石在黄昏时分更显凄凉,象征着无尽的思念。
  • 满目悲风吹酒醒:悲凉的风景让人从醉中清醒,倍感悲伤。
  • 东华门外泪阑干:泪水流淌在栏杆上,表达了无尽的哀伤与怀念。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秋草”与“劫灰”比喻过去的繁华与现状的悲惨。
  • 拟人:通过“悲风”赋予自然风景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表达。
  • 对仗:如“华表——昆明”,展现古典诗词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这首诗通过对故宫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沧桑的感慨,体现了国破家亡后的无奈与悲伤。诗歌情感真挚,令人感同身受,展现了深厚的历史意识和对故国的深切眷恋。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掖庭:象征古代的繁华与权力。
  • 华表:代表着权力的象征和历史的变迁。
  • 昆明:象征皇家园林的凋零与悲凉。
  • 石龙:代表着失落的皇权与历史的遗迹。
  • 湖玉:象征孤独与沉寂,暗示着岁月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哀故宫》是由哪位诗人创作的?

    • A. 李白
    • B. 王恽
    • C. 杜甫
  2. 诗中“华表”象征什么?

    • A. 繁华
    • B. 权力与历史
    • C. 孤独
  3. 诗中提到的“昆明”指的是哪种地方?

    • A. 一座山
    • B. 皇家园林
    • C. 一条河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登高》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通过描写景物表达历史的沧桑感,但更多的是展现自然美与人生哲理,情感更为积极向上。
  • 杜甫《月夜忆舍弟》:同样有对国家与家庭的思考,但更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家族的牵挂,语调更为沉郁。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歌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词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