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墦词》

时间: 2025-01-19 19:53:46

獬豸不击邪,化为兽中狐。

屈轶不指佞,化作蒿中刍。

黄金躯,高盖车,千夫百喏在一呼。

归来牛马惊里闾,低眉仰面承妻孥。

奉溲尝恶卑自奴,墦间比来奴不如。

君不见衡阳有客方诧妇,须髯似戟称人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乞墦词
作者: 杨维桢 〔元代〕

獬豸不击邪,化为兽中狐。屈轶不指佞,化作蒿中刍。
黄金躯,高盖车,千夫百喏在一呼。
归来牛马惊里闾,低眉仰面承妻孥。
奉溲尝恶卑自奴,墦间比来奴不如。
君不见衡阳有客方诧妇,须髯似戟称人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当代社会现象的批判。开头提到獬豸(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兽,能辨别是非),并以其不攻击邪恶,化为狐狸,暗喻不愿意揭露不正之风的人。接着描述了屈轶(古代名士)不与佞人交往,化作蒿草中的草。接下来描绘黄金的身体和高大的车辕,千人万众都在他的一声呼唤下俯首称臣。归来的牛马在乡里惊恐地奔跑,低着头仰着脸迎接妻儿。最后提到卑微的奉溲(指饮水、排泄),甚至不如那些在墦田间辛苦劳作的奴隶。并且提到衡阳的客人惊讶他人的妻子,鬓发如戟的称呼。

注释

  • 獬豸:传说中的神兽,能辨别是非。
  • 屈轶:指屈原,古代的著名诗人。
  • :阿谀奉承的人。
  • 黄金躯:比喻贵族或有权势的人。
  • 千夫百喏:形容众人对权势的屈服和迎合。
  • 奉溲:指排泄,表明卑微的地位。
  • :田地,特指耕作的地方。
  • 须髯似戟:形容人的胡须长得像戟一样,暗指外貌的威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杨维桢,元代诗人,字廷秀,号阮亭。以工诗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风光和社会现象,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元代,社会动荡,士人地位受到影响,诗人通过描绘社会现象,反映对当时政治环境的失望和对人性的思考。

诗歌鉴赏

《乞墦词》以独特的视角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际关系的微妙。诗前两句通过神话传说中的獬豸与屈轶的比喻,指出社会上那些趋炎附势、逆来顺受的人们。接下来的描写则揭示了权力与地位的关系,黄金躯和高盖车的形象,象征着权贵的奢华,而“千夫百喏”则体现了社会对权势的盲目崇拜。诗中所表现的牛马在乡里惊恐的情景,暗示了普通人在权力面前的无奈与屈从。

结尾的部分,提到“衡阳有客方诧妇”,则以此反讽那些在社会上高高在上的人其实往往是以外表和表象来掩盖内心的虚妄。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生动的比喻,生动地反映了社会的种种矛盾,引发读者对人性与社会的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獬豸不击邪:即使拥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也不去揭发邪恶,反映出人们对真理的漠视。
    • 化为兽中狐:象征那些投机取巧、迎合权势者的人。
    • 黄金躯,高盖车:描绘权贵的奢华生活。
    • 千夫百喏在一呼:体现了权力的威严,众人为其俯首称臣。
    • 归来牛马惊里闾:普通人的生活被权贵的行为所影响,生活在恐惧中。
    • 奉溲尝恶卑自奴:自甘卑微,甚至不如奴隶,反映出生活的无奈。
    • 君不见衡阳有客方诧妇:暗指人们对于外貌的盲目追逐与对真实内涵的忽视。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獬豸与屈轶比作不愿揭发之人,生动形象。
    • 对仗:如“千夫百喏”与“低眉仰面”,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批判的口吻揭露了社会对权力的盲目崇拜,以及人们在权力面前的屈从与无奈,反映出对人性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獬豸:象征着正义与是非。
  • 黄金躯:代表权势与地位,象征着奢华与虚荣。
  • 牛马:象征普通人的生活,反映出对权力的恐惧。
  • 须髯如戟:象征外表的威武,但内心的虚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獬豸”象征什么?
    A. 正义
    B. 欺骗
    C. 权力

  2. “千夫百喏”指的是对谁的态度?
    A. 权贵
    B. 普通人
    C. 诗人

  3. 诗中提到的“奉溲”有什么含义?
    A. 高贵
    B. 卑微
    C. 富有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归园田居》:同样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与对社会的批判。
  • 李白《将进酒》:探讨了权力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诗词对比

  • 杨维桢的《乞墦词》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两者皆反映社会现实,但杨维桢更侧重于对权势的批判,而杜甫则侧重于对民生困苦的同情。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代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