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桑田沧海事沈沈,
慨慷谁能论今古?
刖足卞和因献玉,
然脐董卓岂无金?
虽求知己终难合,
差立功名错用心。
老子胸中颇明白,
只怜华发不胜簪。
白话文翻译:
桑田变成沧海,世事如梦般沉重,
谁能畅谈今古的兴亡?
卞和因献玉而被刖足,
董卓虽有金器,难道就没有痛苦?
虽然我寻求知己,却终究难以相合,
立功名的心思,反而错失了机会。
老子心中明白一切,
唯有可怜华发不胜簪。
注释:
- 桑田:指原本是桑树生长的田地,后指变化的环境。
- 沧海:比喻大海,指事物的巨大变化。
- 刖足:指砍掉脚,卞和因献玉被误解而遭此厄运。
- 脐:指肚脐,这里可能是用于形容董卓贪婪的心态。
- 知己:志趣相投的朋友。
- 华发:形容老人的白发。
典故解析:
- 卞和献玉:出自《史记·卷六·李将军列传》,讲述卞和为了献玉而被误解,反映了忠诚与误解的主题。
- 董卓:汉末权臣,以残暴著称,此处用其比喻有财富却不知珍惜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冕,元代诗人,字仲明,号白云山人,浙江人。其诗歌以清新、自然著称,且常反映对社会政治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元代,时值社会动荡,作者借古喻今,表达对人心变迁与功名利禄的思考,体现了对人生的感慨。
诗歌鉴赏:
王冕的《偶成》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作。全诗通过对比古今,揭示了人性与社会的变迁。开篇以“桑田沧海事沈沈”点明了时间的无情与事物的变化,给读者一种沉重的历史感。接着,通过卞和与董卓的比喻,表现了忠诚与贪婪的矛盾,揭示出在历史长河中,人们的命运往往与其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
“虽求知己终难合”这句,流露出诗人对知己难求的无奈与失落,反映出一种孤独的心境。而最后两句“老子胸中颇明白,只怜华发不胜簪”则是对人生的深刻反思,虽然对世事有了透彻的理解,却因年华已逝而感到无奈。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引发读者思考人生意义与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桑田沧海事沈沈:比喻时光的流逝与历史的变迁,表达对过去的感慨。
- 慨慷谁能论今古?:感慨历史沧桑,询问谁能真正评说历史的兴衰。
- 刖足卞和因献玉:引述卞和的故事,说明即使忠诚也可能遭误解。
- 然脐董卓岂无金?:用董卓的贪婪来反衬卞和的遭遇,质疑财富与幸福的关系。
- 虽求知己终难合:表达对知己难求的失落感。
- 差立功名错用心:反思自己在追求功名上的误区。
- 老子胸中颇明白:表明作者对人生的深刻理解。
- 只怜华发不胜簪:感叹时光流逝,白发苍苍,无法再胜过年轻的岁月。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桑田与沧海比喻时间的变迁。
- 对仗:如“刖足卞和”与“脐董卓”,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反问:通过反问引导读者思考,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表现了对知己难求和功名利禄的反思,以及对年华流逝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桑田:象征着过去的美好与变迁。
- 沧海:象征着现实的复杂与无常。
- 玉:象征着忠诚与价值。
- 金:象征着物质与贪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桑田沧海”比喻什么?
- A. 物质财富
- B. 时间的变迁
- C. 人生的苦难
- D. 友情的珍贵
-
卞和因为什么而被刖足?
- A. 向董卓献金
- B. 献玉被误解
- C. 反叛朝廷
- D. 逃避责任
-
“老子胸中颇明白”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人生的困惑
- B.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C. 对权力的渴望
- D. 对友情的珍惜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登高》
诗词对比:
王冕的《偶成》与李白的《将进酒》均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但王冕更侧重于历史与人性的反思,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豪放与洒脱。两者在风格与情感表达上各具特色,反映出不同的时代背景与个人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