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时间: 2025-01-02 17:08:24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
宋之问 〔唐代〕

春豫灵池会,沧波帐殿开。
舟凌石鲸度,槎拂斗牛回。
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
象溟看浴景,烧劫辨沉灰。
镐饮周文乐,汾歌汉武才。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昆明池举办盛会,沧波荡漾的帐篷和宫殿敞开。
船只如同飞翔的鲸鱼穿行,木桩摇晃着斗牛星的回旋。
节气已近年末,蓂花全都凋落,春天推迟,柳树也变得阴暗。
象溟(深海)中观赏沐浴的风景,火烧过后辨认沉灰。
镐饮(喝酒)周文的乐曲,汾水边歌唱汉武帝的才华。
不必为明月的缺失而忧愁,夜空中自有珍珠般的星星闪烁。


注释:

  • 灵池:指昆明池,是古代皇家园林,风景优美。
  • 沧波:形容水波浩荡,气势壮观。
  • 舟凌石鲸度:指船像鲸鱼一样穿行于水中。
  • 槎拂斗牛回:槎是指木桩,拂动斗牛星的回旋。
  • 节晦:指年末,节气已过。
  • :一种植物,象征春天的生机,指其凋落。
  • 象溟:象征深邃的水域。
  • 镐饮:周文的乐曲,指周朝的音乐。
  • 汾歌:指汾河地区的歌谣,代表汉武帝的文化成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宋之问,字子渊,唐代著名诗人,以五言诗和七言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为题材,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唐代,正值春季,诗人在昆明池的游览中,感受到了春日的气息和年末的萧索,借助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春天的眷恋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是一首描绘春日美景与年末感怀的诗作。诗人通过对昆明池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隐含了对即将到来的冬天和时光流逝的忧虑与思考。全诗用词华丽而不失典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折射出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诗中前两句描绘了优雅的春日景象,沧波与灵池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开阔的氛围。接下来的舟与槎的描写,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诗人在描写自然景物的同时,巧妙地融入了时间的流逝,节晦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最后几句则通过历史文化的回忆,表达了一种对光辉岁月的怀念与对未来的期盼,显示了诗人情感的深邃与丰富。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象鲜明,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自然的热爱,令人回味无穷。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春豫灵池会:春天在灵池举办盛会,描绘了春日的欢快气氛。
  2. 沧波帐殿开:水波浩荡,帐篷和宫殿敞开,展现了盛会的热闹场景。
  3. 舟凌石鲸度:船只如同鲸鱼,形象生动,表现出水的活力。
  4. 槎拂斗牛回:木桩拂动斗牛星,暗示夜空的星辰与自然的交融。
  5. 节晦蓂全落:年末临近,蓂花凋落,表现了时光的流逝。
  6. 春迟柳暗催:春天来得迟,柳树的阴暗象征着生命的沉寂。
  7. 象溟看浴景:在深海中观赏沐浴的景象,隐喻着对生活的沉思。
  8. 烧劫辨沉灰:经历火灾后辨识沉灰,象征着对历史的反思。
  9. 镐饮周文乐:饮酒欢庆,歌唱周文,传达对历史的敬仰。
  10. 汾歌汉武才:以汾河为背景,歌颂汉武帝的才华,展现文化自信。
  11. 不愁明月尽,自有夜珠来:不必担心明月的缺失,夜空中的星星会闪烁,表达了对未来的乐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舟比作鲸鱼,生动形象。
  • 对仗:如“节晦蓂全落,春迟柳暗催”,形成和谐的音韵美。
  • 排比:通过连续的描述,增强诗的气势。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日美景与年末感怀,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自然景象与历史文化相结合,体现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和对未来的希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灵池:象征美好、春天的生机。
  • 沧波:象征浩荡的生命与自然的力量。
  • 柳暗:象征生命的沉寂与时光的流逝。
  • 夜珠:象征希望与未来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舟凌石鲸度”中的“鲸”指什么?
    A. 鱼类
    B. 船只
    C. 巨大的海洋动物
    D. 浪潮

  2. “节晦蓂全落”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期待
    D. 愤怒

  3. 作者在诗中提到的“汾歌”主要是指什么?
    A. 一种乐器
    B. 一首歌曲
    C. 一种饮料
    D. 一种舞蹈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宋之问的《奉和晦日幸昆明池应制》都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但杜甫更多地反映了社会动荡中的忧愁,而宋之问则侧重于自然的美与历史的回忆。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风格与流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