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慧云寺》

时间: 2025-01-01 15:48:26

太平行乐万方同,暇日追随到梵宫。

流水入池初雨过,好花如画淡烟笼。

金英落尽篱边菊,红叶凋残江上枫。

耽玩不知归路晚,紫骝嘶过月明中。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游慧云寺
李蓁 〔明代〕

太平行乐万方同,
暇日追随到梵宫。
流水入池初雨过,
好花如画淡烟笼。
金英落尽篱边菊,
红叶凋残江上枫。
耽玩不知归路晚,
紫骝嘶过月明中。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安宁快乐的日子,大家都在享受这个和平的时光。我在一个闲暇的日子里,来到这座梵宫。初雨过后,流水汇入池塘,盛开的花朵如同画卷,轻烟缭绕。金色的花瓣已然落尽,篱笆边的菊花也失去了往日的风采,江上的枫树红叶凋零。我沉醉于眼前的美景,竟不知归路已晚,只听见紫色骏马在月光下嘶鸣。

注释:

  • 太平行乐:指的是和平安定的日子,大家都在享乐。
  • 暇日:闲暇的日子。
  • 梵宫:佛教寺庙。
  • 流水入池:指雨水流入池塘,描绘了初雨后的景象。
  • 好花如画:美丽的花朵如同画卷一般。
  • 淡烟笼:轻烟缭绕,增添了朦胧美感。
  • 金英:指的是金色的花瓣。
  • 耽玩:沉迷于玩乐。
  • 紫骝:指紫色的马。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著名典故,但其意象和情感可与古代文人游览山水、寄情于自然的传统相联系。这种通过自然景象表达个人情感的手法,在唐诗和宋词中尤为常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蓁是明代的一位诗人,其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思考。他的诗风清新隽永,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描绘日常生活中的美好。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诗人游览慧云寺时,正值初秋,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自然的喜爱以及在闲暇时光中对生活的感悟。

诗歌鉴赏:

《游慧云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一个宁静的秋日场景,让人感受到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切欣赏。诗的开篇“太平行乐万方同”就设置了一个安宁和谐的基调,反映了社会的安定。接着,诗人描绘了初雨过后,流水缓缓流入池塘,花朵如画的美景,展现出一种诗意的环境。尤其是“好花如画淡烟笼”一句,通过烟雾缭绕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朦胧而又梦幻的美感,给人以无限遐想。

在后半部分,诗人转向对秋季景象的描绘,“金英落尽篱边菊,红叶凋残江上枫”,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秋天的萧瑟,传达出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最后一句“紫骝嘶过月明中”则让人感受到一种孤独与思考,紫骝马在皎洁的月光下,似乎象征着诗人对归路的迷茫与对美好时光的留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和情感流露,展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同时也隐含着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和对时间流逝的感叹。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太平行乐万方同:和平的日子,人人都在享受快乐。
    • 暇日追随到梵宫:在闲暇的日子里,我跟随游览来到了佛教寺庙。
    • 流水入池初雨过:初雨过后,清澈的水流入池塘。
    • 好花如画淡烟笼:美丽的花朵像画一样,轻烟缭绕其间。
    • 金英落尽篱边菊:金色的花瓣已经落尽,篱笆边的菊花也失去了光彩。
    • 红叶凋残江上枫:江边的枫树红叶凋零。
    • 耽玩不知归路晚:我沉迷于游玩,竟然不知道回家的时间已晚。
    • 紫骝嘶过月明中:紫色骏马在月光下嘶鸣。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好花如画”,将花朵比作画,强调其美丽。
    • 拟人:如“紫骝嘶”,赋予马以人的情感,增强画面感。
    • 对仗:如“金英落尽”与“红叶凋残”,形成对称的结构。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了诗人对静谧生活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展现了人对自然的向往与依恋。

意象分析:

  • 自然意象
    • 流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延续。
    • 花朵:代表着生命的美好与短暂。
    • 红叶:象征着秋天的来临与生命的凋零。
    • 紫骝:象征着追寻与思考,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太平行乐”指的是什么?

    • A. 战乱
    • B. 和平快乐
    • C. 孤独
  2. 诗人在游览中感受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 A. 失落
    • B. 喜悦与感慨
    • C. 愤怒
  3. “金英落尽”中的“金英”指的是什么?

    • A. 金色的花瓣
    • B. 金色的秋天
    • C. 金色的阳光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孟浩然的《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但更加强调孤独和内心的平和。
  • 孟浩然《过故人庄》: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现人际关系与友谊的珍贵,与李蓁的作品在情感表达上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蓁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李蓁诗集》相关分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