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茅山五首 其三》

时间: 2025-01-06 12:56:38

竹杪飞亭枕石泉,松坛香雾散茶烟。

鸟声记得夜来雨,鹿梦惊回别有天。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竹杪飞亭枕石泉,
松坛香雾散茶烟。
鸟声记得夜来雨,
鹿梦惊回别有天。

白话文翻译:

竹林尽头的飞亭依偎在石泉旁,
松树间的香雾弥漫,散发着茶香。
鸟儿的鸣叫还记得昨夜的雨声,
在梦中惊醒的鹿,仿佛回到了另一个世界。

注释:

  • 竹杪:竹林的尽头或高处。
  • 飞亭:高高的亭子,指环境优美之处。
  • :依偎、靠着。
  • 松坛:松树环绕的坛子,可能是祭祀或休息的地方。
  • 香雾:茶的香气如雾般弥漫。
  • 别有天:指梦中另有一番天地,意指美好的境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挚(约1290-1370),元代诗人,号竹溪,生于江苏,后迁居至浙江。他的诗作以清新脱俗著称,常描写自然景观,表达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游茅山五首》是卢挚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他游览茅山时,诗中描绘了山水的宁静与美丽,表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游茅山五首 其三》是一首描绘自然风光与内心感受的诗作。诗的开头“竹杪飞亭枕石泉”,用“飞亭”与“石泉”构成了自然与人文的结合,展现了茅山的秀美环境。亭子在竹林深处,给人一种隐秘而静谧的感觉,仿佛是远离尘世喧嚣的理想之地。

“松坛香雾散茶烟”一语,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松树的香气与茶烟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温馨的氛围。此时,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淡淡的茶香与松香,令人心旷神怡。

“鸟声记得夜来雨”,是从自然界中引出的感悟,鸟叫声似乎在回忆昨夜的雨声,表现了对自然细致入微的感知与思考。最后一句“鹿梦惊回别有天”,更是将诗人内心的感受升华,梦中的鹿被惊醒,仿佛回到了一个更为美好的境界,暗示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通过自然的描绘,传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渴望,以及在喧嚣尘世中寻求内心平和的情感,极具诗意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竹杪飞亭枕石泉:描绘竹林尽头的亭子,依偎在清澈的石泉旁,展现出一种幽静的自然环境。
  2. 松坛香雾散茶烟:在松树环绕的坛子上,香雾缭绕,茶香四溢,表现出一种宁静和谐的气氛。
  3. 鸟声记得夜来雨:鸟儿的鸣叫仿佛在回忆昨夜的雨声,展现出大自然的生机与灵动。
  4. 鹿梦惊回别有天:在梦中被惊醒的鹿,仿佛回到了一个不同的美好世界,暗示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茶香比作雾,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氛围。
  • 拟人:鸟声“记得”雨声,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 对仗:诗中上下句对称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主题是追求宁静、隐逸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元代士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居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清雅与高洁。
  • :代表人文与自然的融合。
  • :象征坚韧与长寿。
  • :代表生命与灵动。
  • :象征自由与灵性。
  • 鹿:象征理想与梦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竹杪”指的是: A. 竹林的尽头
    B. 竹子的根部
    C. 竹子的高处
    D. 竹林的中间

  2. “鹿梦惊回别有天”中的“别有天”指的是: A. 另一个地方
    B. 另一个梦境
    C. 另一个世界
    D. 另一个时间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相比,卢挚的这首诗更侧重于细腻的自然描写,而王维则更注重整体的意境营造。两者都表现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但风格各异。卢挚的语言清新,意象丰富,而王维则更加含蓄,富有哲理。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卢挚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