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陀寺》

时间: 2025-01-19 20:18:28

老子扁舟日暮回,眼花不甚见如来。

凭谁揭取罗浮月,挂向胥江玉镜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宝陀寺
作者: 卢挚 〔元代〕

老子扁舟日暮回,
眼花不甚见如来。
凭谁揭取罗浮月,
挂向胥江玉镜台。

白话文翻译

老子在日暮时分乘着小舟归来,眼睛模糊不太能看清佛陀的样子。谁能把罗浮山的明月拿来,挂在胥江的玉镜台上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老子: 道家创始人,称为老子,著有《道德经》。
  • 扁舟: 小舟,指简单的船只。
  • 日暮: 日落时分,光线逐渐暗淡。
  • 如来: 指佛陀,意为“如实而来”。
  • 罗浮: 罗浮山,传说中有神仙居住的地方。
  • : 月亮,象征清明和宁静。
  • 胥江: 江名,位于今江苏一带。
  • 玉镜台: 形容美丽的台子,象征美好景象。

典故解析

  • 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不仅是哲学家,更是神秘的符号,象征着自然之道的追求。
  • 罗浮月: 罗浮山是道教名山,月亮在中国文化中常常象征着理想与超脱。
  • 胥江: 这一地名在古代文学中经常出现,象征着美丽的自然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挚,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清新自然著称,常描绘山水风光和哲理思考。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文化交融的时期。诗人借用老子形象,表达对自然和超脱境界的向往。

诗歌鉴赏

《宝陀寺》通过“老子”、“如来”等意象构建了一幅宁静的画面,展现了诗人对道家文化的崇敬和对自然的思考。开篇以“老子扁舟日暮回”引入,日暮象征着生命的夕阳,给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历史的反思。接下来,诗人以“眼花不甚见如来”表达了对佛教的尊重和一丝无奈,似乎在说,虽然内心渴望追求真理和智慧,但在现实中却感到迷茫。

“凭谁揭取罗浮月”这一句引人遐想,罗浮月象征着理想的境界,诗人渴望将之取下,然而现实的无奈又在“挂向胥江玉镜台”中体现,似乎在感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距离。整首诗在意象的营造上极为精妙,融合了道教与佛教的思想,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及理想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老子扁舟日暮回: 描绘出老子在黄昏时划船归来,营造出一种孤独感。
  • 眼花不甚见如来: 表达了诗人对佛陀的敬仰与模糊的认知,暗示对真理的追求。
  • 凭谁揭取罗浮月: 问句形式,表达了对理想境界的渴望与无奈。
  • 挂向胥江玉镜台: 以美丽的意象结尾,象征着诗人对理想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 “罗浮月”代表理想与美好,形成对比。
  • 对仗: 诗句结构工整,有助于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 “凭谁揭取”赋予了自然界以人情,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反思,以及对道家、佛教文化的敬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追求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老子: 象征智慧与超脱。
  • 如来: 代表真理与解脱。
  • 罗浮月: 理想与美好境界。
  • 胥江: 自然的美丽与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老子”是哪个哲学派别的创始人?
    A. 儒家
    B. 道家
    C. 佛教
    D. 法家

  2. “凭谁揭取罗浮月”中的“罗浮月”象征什么?
    A. 现实生活
    B. 理想境界
    C. 明亮的未来
    D. 迷失的方向

  3. 诗中提到的“胥江”是指哪里?
    A. 一条河流
    B. 一座山
    C. 一座寺庙
    D. 一片森林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对比卢挚的《宝陀寺》和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两者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前者更多地反映了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内心世界的探讨,而后者则是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侧重于外部环境的描绘。两者在意象使用和情感表达上各有所长,展现了不同的文化内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歌选》
  • 《道德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