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封仲坚挽词 其二 段克己 〔金朝〕
窀穸无时旦,行年甫过先。 归心终莫遂,遗恨竟空填。 伯道名虽著,中郎业不传。 素书功未卒,谁为理残编。
白话文翻译:
坟墓尚未建成,生命却已先逝。 归乡的心愿始终未能实现,留下的遗憾只能空自填补。 伯道的名声虽显赫,但中郎的事业却未能传承。 整理书籍的工作尚未完成,谁来继续整理这些残缺的编纂呢?
注释:
- 窀穸(zhūn xī):指坟墓。
- 行年:指寿命。
- 甫过先:指生命先于坟墓的建成而结束。
- 伯道:指东汉末年的名士伯道,以其清高著称。
- 中郎:指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蔡邕,曾任中郎将。
- 素书:指未经整理的书籍。
- 残编:指残缺不全的书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段克己是金朝时期的诗人,其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感和对社会现实的感慨。这首诗是为悼念封仲坚而作,封仲坚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同僚,诗中表达了对逝者未竟事业的遗憾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封仲坚去世后所作,诗人通过诗歌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无常的深刻认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逝者未竟事业的描述,表达了对生命无常和人生遗憾的深刻感慨。诗中“窀穸无时旦,行年甫过先”一句,以坟墓尚未建成而生命已逝的对比,突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归心终莫遂,遗恨竟空填”则进一步表达了逝者生前未能实现的愿望和留下的遗憾。后两句通过对伯道和中郎的提及,暗示了逝者在文学或学术上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未能传承的遗憾。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简练,通过对逝者的哀悼,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窀穸无时旦,行年甫过先”:以坟墓尚未建成而生命已逝的对比,突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归心终莫遂,遗恨竟空填”:表达了逝者生前未能实现的愿望和留下的遗憾。
- “伯道名虽著,中郎业不传”:通过提及伯道和中郎,暗示了逝者在文学或学术上的成就,以及这些成就未能传承的遗憾。
- “素书功未卒,谁为理残编”:表达了逝者在整理书籍方面的工作尚未完成,以及这些工作无人继承的遗憾。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坟墓与生命的对比,突出了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暗示:通过提及伯道和中郎,暗示了逝者在文学或学术上的成就。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生命无常和人生遗憾的深刻感慨,通过对逝者的哀悼,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窀穸:象征着死亡和终结。
- 行年:象征着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 归心:象征着对家乡和未竟事业的渴望。
- 遗恨:象征着未能实现的愿望和留下的遗憾。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窀穸无时旦”一句,窀穸指的是什么? A. 坟墓 B. 时间 C. 生命 D. 愿望
-
诗中提到的“伯道”和“中郎”分别指的是谁? A. 伯道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中郎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蔡邕。 B. 伯道是东汉末年的文学家,中郎是东汉末年的名士。 C. 伯道是东汉末年的名士,中郎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 D. 伯道是东汉末年的政治家,中郎是东汉末年的名士。
-
诗中“素书功未卒”一句,素书指的是什么? A. 未经整理的书籍 B. 已经整理好的书籍 C. 残缺不全的书籍 D. 已经完成的书籍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挽歌》:汉乐府诗,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杨慎的作品,通过对长江东逝水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诗词对比:
- 《挽歌》与《封仲坚挽词 其二》:两者都表达了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但《挽歌》更侧重于对逝者的具体描述,而《封仲坚挽词 其二》则更侧重于对生命无常和人生遗憾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包括金朝时期的文学成就。
- 《金代文学研究》:专门研究金代文学的著作,对段克己的生平和作品有详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