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二十三日夜分雨作凉风飒然木叶萧瑟绝似往年七八月感时物之变不能为怀漫浪成诗聊以自释》
时间: 2025-01-14 02:42:0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云压虚檐黯不收,雨声飞妥碧山头。帘帏清彻三更梦,枕簟凉生五月秋。入夜悲风何淅沥,先时病叶已飕飗。心非木石能无感,唤起悠悠故国愁。
白话文翻译:
乌云低垂,遮蔽了屋檐,天色昏暗无法散去,雨声从碧绿的山头飘洒而下。帘幕清透,仿佛能穿透三更的梦境,枕席上生出了五月的秋凉。夜晚的悲风淅淅沥沥,早先的病叶已经飒飒作响。我的心并非木石,怎能没有感触,这情景唤起了我对故国的深深忧愁。
注释:
- 虚檐:指屋檐。
- 黯不收:形容天色昏暗,无法散去。
- 飞妥:形容雨声飘洒。
- 帘帏:指帘幕。
- 枕簟:指枕席。
- 淅沥:形容风声。
- 飕飗:形容风声。
- 心非木石:比喻人心有感情,非无情之物。
- 悠悠故国愁:深长的对故国的忧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段克己,金朝诗人,其诗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自然,善于通过自然景物表达内心情感。此诗创作于五月二十三日,通过描绘雨夜的景象,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忧愁。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一个雨夜创作的,诗人感受到了秋天的凉意,这让他想起了往年的七八月,从而引发了对时物变化的感慨和对故国的思念。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雨夜的景象,从云压虚檐到雨声飞妥,再到帘帏清彻和枕簟凉生,诗人巧妙地将自然景物与个人情感相结合。诗中的“心非木石能无感”一句,直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触,而“唤起悠悠故国愁”则深化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忧愁。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云压虚檐黯不收”:描绘了乌云低垂,天色昏暗的景象。
- “雨声飞妥碧山头”:形容雨声从碧绿的山头飘洒而下。
- “帘帏清彻三更梦”:帘幕清透,仿佛能穿透三更的梦境。
- “枕簟凉生五月秋”:枕席上生出了五月的秋凉。
- “入夜悲风何淅沥”:夜晚的悲风淅淅沥沥。
- “先时病叶已飕飗”:早先的病叶已经飒飒作响。
- “心非木石能无感”:比喻人心有感情,非无情之物。
- “唤起悠悠故国愁”:深长的对故国的忧愁。
修辞手法:
- 比喻:“心非木石”比喻人心有感情。
- 拟人:“云压虚檐黯不收”中的“压”和“不收”赋予云以人的动作。
- 对仗:“帘帏清彻三更梦,枕簟凉生五月秋”中的对仗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雨夜的景象,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忧愁,表达了诗人对时物变化的感慨和对故国的深切思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云压虚檐:描绘了乌云低垂的景象。
- 雨声飞妥:形容雨声飘洒。
- 帘帏清彻:帘幕清透。
- 枕簟凉生:枕席上生出了秋凉。
- 悲风淅沥:形容风声。
- 病叶飕飗:形容风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云压虚檐黯不收”描绘了什么景象? A. 乌云低垂 B. 雨声飘洒 C. 帘幕清透 D. 枕席秋凉 答案:A
-
“心非木石能无感”表达了什么意思? A. 人心有感情 B. 人心无情 C. 人心麻木 D. 人心冷漠 答案:A
-
诗中“唤起悠悠故国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故国的思念 B. 对故国的冷漠 C. 对故国的遗忘 D. 对故国的憎恨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抒发了对故国的思念。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
诗词对比:
- 段克己的《五月二十三日夜分雨作凉风飒然木叶萧瑟绝似往年七八月感时物之变不能为怀漫浪成诗聊以自释》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通过自然景物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但段克己的诗更加细腻,通过雨夜的景象抒发情感,而杜甫的诗则更加宏大,通过春天的景象表达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金诗选》:收录了段克己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