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遗至孝》
时间: 2025-01-04 13:43: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陈遗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
白话文翻译:
陈遗是一位至孝的儿子。他的母亲喜欢吃锅底的焦饭,于是他作为郡主簿,常常将煮熟的焦饭装在一个袋子里,回家给母亲。后来,孙恩掠夺了郡城,郡守袁山松立即出征。当时,陈遗已经积聚了几斗焦饭,没来得及回家,就带着这些焦饭从军。与孙恩交战时,陈遗的军队败北,士兵们纷纷溃散,逃入山林,没有粮食,很多人因此饿死。只有陈遗凭借着焦饭活了下来,时人都认为这是对母亲的至孝之报。
注释:
- 陈遗:本诗的主人公,因母亲喜欢焦饭而表现出孝心。
- 至孝:极其孝顺。
- 铛底焦饭:指锅底烧焦的饭,通常被视为劣质食物,但在这里体现了母亲的偏好。
- 郡主簿:地方官员的职务,负责管理地方事务。
- 孙恩:当时的叛贼,侵扰地方。
- 袁山松:郡守,负责防守郡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义庆(约403年-444年),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历史学家,以其精湛的文笔和深厚的文化积累著称。他的《世说新语》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经典,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陈遗至孝》反映了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战争频繁的背景。它通过陈遗的故事,展现了孝道在动荡时代的坚守与体现。
诗歌鉴赏:
《陈遗至孝》通过讲述陈遗对母亲的孝心,展现了一种超越生死的情感和坚定的伦理观。在那个动荡的时代,物质匮乏、生命脆弱,陈遗以焦饭为母亲的偏爱,传递了深厚的亲情和责任感。这种情感在战争的背景下显得更加珍贵,陈遗在战斗中虽败,但能以焦饭为生,象征着他对母亲的爱与牺牲。
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让人感受到陈遗对母亲的深情厚谊。他的坚守不仅是对母亲的爱,也是对家庭伦理的忠诚。正是这种孝心,使得他在绝境中仍能生存,最终得以“报”母恩。这种孝行在古代社会中被高度评价,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孝道的重视。
整首诗不仅是对个体孝道的赞美,更是对社会伦理的反思,呼唤人们在动荡的时代中坚守良知与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陈遗至孝:引言,直接指出主题,强调陈遗的孝心。
- 母好食铛底焦饭:描述母亲的饮食习惯,体现陈遗对母亲的细心了解。
- 遗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显示陈遗的责任感和对母亲的爱,尽管身为官员,仍不忘家庭。
- 每煮食,辄贮收焦饭,归以遗母:具体描绘他对母亲的细致关怀。
- 后值孙恩掠郡,郡守袁山松即日出征:转折,描绘社会动荡的背景。
- 时遗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及归家,遂携而从军:表现他在困境中仍带着对母亲的爱参军。
- 与孙恩战,败,军人溃散,遁入山泽,无以为粮,有饥馁而死者:描绘战斗的残酷和士兵的困境。
- 遗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至孝之报也:结尾,强调孝道的最终体现。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描绘陈遗的孝心与战乱的残酷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焦饭象征着母爱的食物,同时也是生存的希望。
- 夸张:通过强调“时人以为至孝之报”,突显孝道的重要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陈遗的故事,强调了孝道在任何时代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动乱岁月中,家人之间的情感依然可以成为生存的力量。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焦饭:象征母爱的细微与简单,同时代表着生存的希望。
- 战斗:体现社会动荡与人们的无奈。
- 山泽:作为逃避的象征,反映人们在困境中的选择。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陈遗的母亲喜欢吃什么?
- A. 白饭
- B. 焦饭
- C. 粥
- D. 面条
-
陈遗在战争中是如何生存下来的?
- A. 逃跑
- B. 找到粮食
- C. 靠焦饭
- D. 被救
-
诗中体现了什么重要的道德观念?
- A. 忍耐
- B. 孝道
- C. 勇敢
- D. 诚信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游子吟》 - 孟郊
- 《孝经》 - 经典伦理文献
诗词对比:
- 《游子吟》和《陈遗至孝》都表现了对母亲的深厚感情,但前者更侧重于表达离别的思念,而后者则是在逆境中坚持孝道的体现。
参考资料:
- 刘义庆《世说新语》
- 相关文献:关于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与文化研究
- 传统孝道的探讨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