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铁桥
作者: 李时郁 〔明代〕
罗山桥水隔浮山,
桥上群仙日在还。
纵有飞泉流涧底,
仙源那得到人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罗山桥的景色,桥的另一边是浮山,桥上似乎有群仙在日间回归。即使有飞泉从涧底流出,仙源又怎能来到人间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罗山:指一座山,可能位于诗人所处的地方。
- 浮山:指一座山,可能形容其高耸入云,给人一种轻盈的感觉。
- 群仙:指许多神仙,象征着美好和超凡脱俗的存在。
- 飞泉:指从高处飞流而下的泉水,展现自然的美景。
- 仙源:指仙人的源泉或居所,象征着超凡的境界。
典故解析:
本诗中并没有明显引用传统典故,但“群仙”一词常见于古代文人对仙境的向往,表达了对神秘、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时郁,明代诗人,生于福建,擅长山水诗。其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李时郁在游览罗山桥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他对超脱尘世的向往以及对仙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铁桥》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与哲思。诗的开头“罗山桥水隔浮山”便勾勒出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桥的存在连接了两岸,不仅是物理上的跨越,也是心灵上的向往。诗人在桥上目睹的“群仙”更是点缀了这幅画面,使其充满了神秘的色彩,传达了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
接下来的“纵有飞泉流涧底”揭示了即使有美丽的自然奇观存在,真正的“仙源”却难以抵达人间,这表现出诗人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感叹。通过这样的对比,诗人不仅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局限的思考。
整首诗在结构上简洁而富有层次感,情感含蓄而深刻,语言清新自然,体现了李时郁对山水的热爱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罗山桥水隔浮山:描绘了罗山桥和浮山之间水流的隔阂,展示出自然景色的壮丽。
- 桥上群仙日在还:想象中仙人于桥上往来,体现了对美好境界的向往。
- 纵有飞泉流涧底:即使有美丽的飞泉从涧底流出。
- 仙源那得到人间:真正的仙人源泉又怎能来到现实中。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群仙”暗喻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 对仗:上下句在结构上相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对现实局限的感慨,体现了对自然美的热爱以及对超凡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罗山、浮山:象征自然的雄伟与神秘。
- 群仙:象征理想与美好,体现诗人对超脱世俗的向往。
- 飞泉:象征自然的灵动与美丽,传达出诗人对自然景观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罗山桥”意指什么? A. 一座实际的桥
B. 诗人向往的理想境界
C. 一种建筑风格
D. 诗人的故乡 -
“仙源那得到人间”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现实的失望
B. 对自然的赞美
C. 对人间的留恋
D. 对仙境的向往
答案:
- B
-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山居秋暝》与《铁桥》均表现了对山水自然的赞美,但《山居秋暝》更侧重于秋天的宁静与清幽,而《铁桥》则突出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与现实的反思。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李时郁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