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06 14:21:59

贩骨来来几万生。

煎熬窟里谩峥嵘。

百年不觉消疣赘,千载无能息劓黥。

翻欲浪,起心兵。

迷绳自缚聚愁城。

几将浊水浇胸臆,倒语颠言贺太平。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贩骨来来几万生。煎熬窟里谩峥嵘。
百年不觉消疣赘,千载无能息劓黥。
翻欲浪,起心兵。迷绳自缚聚愁城。
几将浊水浇胸臆,倒语颠言贺太平。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主要表达的是对人生命运的感慨与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诗中提到“贩骨”,暗示生命的悲惨与众多生灵的苦难;“煎熬窟里”则描绘出一种痛苦的生存状态,令人感到压抑。“百年不觉消疣赘”,即使时间流逝,依然无法摆脱生活的苦累与负担;“千载无能息劓黥”,则表达了对人们身心创伤的无奈与无法痊愈的感慨。“翻欲浪,起心兵”,意味着内心的纷争与不安;“迷绳自缚聚愁城”,形象地表达了被忧愁所困的状态。最后两句则通过“浊水”和“倒语”来描绘混乱的社会现象,似乎在讽刺那些虚假的和平。

注释:

  • 贩骨:指贩卖尸骨,暗喻生命的悲惨。
  • 煎熬窟:比喻痛苦的处境。
  • 疣赘:身上的病痛或缺陷。
  • 劓黥:古代对罪犯的惩罚,指身心上的伤害。
  • 翻欲浪:内心的波动与不安。
  • 迷绳自缚:自我束缚,无法逃脱的状态。
  • 浊水:象征晦暗的社会环境。
  • 倒语颠言:指言辞混乱,真相被扭曲。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劓黥”是古代对罪犯施加的身体惩罚,体现了对人身自由的剥夺和对痛苦的深刻理解。它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人心的苦闷,是对历史上罪与罚的深思。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姬翼,元代诗人,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思想见长。他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现实,情感真挚,风格沉郁。

创作背景:

“鹧鸪天”这一诗词创作于元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人心不宁的时期。诗人通过描绘个人的苦闷与社会的混乱,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在结构上采用了词牌“鹧鸪天”,字句流畅,情感真挚。诗中隐含的沉重主题与生动的意象相结合,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生命的感悟。开篇通过“贩骨”引入,立即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展示出一种对生命的无奈感。接着,诗人通过“煎熬窟里”的形象,描绘出一种令人窒息的生活状态,暗示出人们在生存中经历的各种苦难。

整首诗的情感层次丰富,既有对个体命运的思考,又有对社会现象的批判。诗人在自我反省中,逐渐呈现出对生活的无奈与渴望,尤其是在“几将浊水浇胸臆”这一句中,强烈的情感冲击力使读者深刻体会到诗人的痛苦与挣扎。结尾处的“倒语颠言贺太平”,则有着讽刺意味,暗示了表面的安宁和内心的动荡,直指社会的虚假和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贩骨来来几万生:形象地描绘了许多人为了生存而受苦的景象。
  2. 煎熬窟里谩峥嵘:描述了在苦难中挣扎的状态,表现出一种无奈和不屈。
  3. 百年不觉消疣赘:生存的痛苦长久以来未曾减轻,反映出对生命的无奈。
  4. 千载无能息劓黥:历史的长河中,人们依旧承受着身心的创伤。
  5. 翻欲浪,起心兵:内心的挣扎与斗争,暗示着情感的复杂性。
  6. 迷绳自缚聚愁城:自我束缚,无法解脱,聚集的忧愁犹如城墙一般无形。
  7. 几将浊水浇胸臆:通过“浊水”来比喻社会的混乱与压抑,影响内心的情感。
  8. 倒语颠言贺太平:表面上的安宁与内心的真实感受形成鲜明对比。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浊水”比喻混乱的社会环境。
  • 拟人:情感的描绘使得诗句充满生命力。
  • 对仗:句式结构工整,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全诗以个人的苦难为线索,深入探讨了人类生存的痛苦及对美好生活的渴望,揭示了表面和平与内心动荡之间的矛盾,传达出深刻的社会批判和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贩骨:象征生命的悲哀与无奈。
  • 浊水:象征社会的混乱与不安。
  • 愁城:象征内心的忧虑与困境。

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个体的苦痛,也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贩骨意指什么?

    • A. 生死
    • B. 财富
    • C. 荣誉
  2. “煎熬窟里”的意象主要表达了什么?

    • A. 生活的美好
    • B. 生活的压迫
    • C. 自由的向往
  3. “几将浊水浇胸臆”中的“浊水”象征什么?

    • A. 清新的空气
    • B. 社会的混乱
    • C. 温暖的家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表达对生活的豪情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风格洒脱。
  • 杜甫《春望》:同样面对社会动乱,但情感更为沉痛,展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担忧。

通过对比,可以看到不同诗人对生命与社会的不同反应与表达,体现出各自的艺术风格与主题思想。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选读》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