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19 20:53:21

遍赏扬州百种花。

因循忘却鬓苍华。

客闲惯刻分题烛,坐久还生醉眼霞。

催掺鼓,趁鸣笳。

未应回首问归槎。

清明寒食风烟地,判到今春不着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作者: 陈造 〔宋代〕

遍赏扬州百种花。因循忘却鬓苍华。
客闲惯刻分题烛,坐久还生醉眼霞。
催掺鼓,趁鸣笳。未应回首问归槎。
清明寒食风烟地,判到今春不着家。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扬州游玩时的情景,他欣赏着百种花朵,因而忘却了自己已然苍老的容颜。身为客人的他,习惯于在灯下刻字、吟诗,久坐之后,眼前的景物仿佛迷醉了他的眼睛。随着鼓声的催促,他不禁想起了归家的念头,但又觉得此时不应回首追问归途的船只。此刻正值清明与寒食的节日,烟雾缭绕的地方,似乎暗示着他这一年来未能回家。

注释

  • 鬓苍华:鬓发已白,形容年老。
  • 刻分题烛:在烛光下刻写诗文。
  • 催掺鼓:催促的鼓声。
  • 鸣笳:古代乐器,发出清脆声响。
  • :古代的木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造,字士宗,号潜溪,南宋诗人,生于杭州,后游历扬州,是著名的词人,风格典雅,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人情世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诗人借游览扬州的花木之美,表达在繁华与孤独中徘徊的情感,同时反映出对归家的思念。

诗歌鉴赏

《鹧鸪天》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扬州春日的花海,同时蕴含着复杂的情感。诗的开头便是对美景的赞美,"遍赏扬州百种花"描绘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然而,随之而来的“因循忘却鬓苍华”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诗人在美景中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似乎在提醒自己,尽管周围美好,但无情的时间依然在推移。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描述了自己在烛光下的闲适生活,这一场景描写出一种温馨而又略显孤独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眼睛因醉意而变得模糊,似乎醉于花的美丽之中。紧接着,鼓声与笳声的催促带来了对归家的思考,诗人在此对美丽与归属感的矛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最后一句“清明寒食风烟地,判到今春不着家”,更是将情感推向高潮,清明与寒食是祭奠先人的时节,诗人在此时却无法回家,体现了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与无奈。

这首诗通过花、酒、鼓声等意象,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孤独的春日图景,既有对美的享受,又有对现实的感慨,深刻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纷乱与思乡之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遍赏扬州百种花:描写诗人在扬州游玩,欣赏各种花卉,展现春天的美好。
  2. 因循忘却鬓苍华:沉醉于花海之中,忘却了自己年华已逝的现实。
  3. 客闲惯刻分题烛:身为旅客,习惯在烛光下吟咏,表现出一种安逸的生活状态。
  4. 坐久还生醉眼霞:长时间的沉醉,使得眼前的景象变得如梦似幻。
  5. 催掺鼓,趁鸣笳:鼓声催促,笳声悠扬,暗示时间的流逝与归家的念头。
  6. 未应回首问归槎:此时不应回头追问归途,表现出对当下的留恋。
  7. 清明寒食风烟地:在清明与寒食的节日,感受到节日的气氛与思乡的情绪交织。
  8. 判到今春不着家:表达了诗人这一年来未能回家的失落感。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醉眼霞”比喻眼前景象的迷离。
  • 对仗:上下句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花、酒、鼓声等意象,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与对故乡的思念。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春日的美景为背景,抒发了诗人面对美好而感受到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和对归属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春天与生命的美好,代表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 :象征欢愉与沉醉,暗示诗人对当下时光的珍惜。
  • :代表时间的流逝,催促归家的心情。
  • 清明寒食:节日的象征,反映出思乡之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选择题:诗人在哪个城市游玩时写下这首诗?

    • A. 北京
    • B. 扬州
    • C. 杭州
      答案:B
  2.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鬓苍华”指的是诗人__答案:年老

  3.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清明寒食”是指春天的节日。
    答案:正确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赵师秀的《约客》
  • 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陈造的《鹧鸪天》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通过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但前者更偏向于描绘景色与思乡,后者则更注重内心情感的细腻流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