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下宿》

时间: 2025-01-14 02:29:49

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

何处水边碓,夜舂云母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独到山下宿,静向月中行。
何处水边碓,夜舂云母声。

白话文翻译:

我独自来到山下过夜,静静地向月亮走去。
不知在何处水边的碓房,夜里轻轻舂磨云母的声音。

注释:

字词注释:

  • 独到:独自来到。
  • 山下:山的脚下,指山的低处。
  • 宿:住宿,过夜。
  • 静向:安静地朝向。
  • :碓房,舂米的地方。
  • 夜舂:夜间舂磨。
  • 云母:指一种矿物,常用于美容和装饰,舂磨时发出的声音清脆。

典故解析: 此诗并不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月”、“水边”、“碓”等元素常在古诗中出现,寓意宁静、自然和乡村的生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风质朴,善于表达社会现实与个人情感,尤其关注民生疾苦。他的作品广泛流传,对后代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白居易晚年,反映了他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生活的简朴与自然的和谐在他的诗中常常交织。

诗歌鉴赏:

《山下宿》是一首表现自然宁静和乡村生活的诗。诗中,白居易以独特的视角描绘了山下夜宿的情景。首句“独到山下宿”,传达出一种孤独与自得的情绪,似乎在说他选择了这种孤独的生活方式。接下来的“静向月中行”,则展现了在月光下行走的美好意境,月光如水,洒在山下,给人以宁静和安详的感觉。

“何处水边碓,夜舂云母声”展现了夜晚乡村生活的细腻和宁静。水边的碓房,隐约传来舂磨的声音,这声音轻柔而清晰,仿佛是自然的低语,让人感到无比舒适。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清晰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宁静生活的热爱,以及对社会喧嚣的逃避。诗的情感既有孤独的沉思,又有自然的愉悦,给人以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独到山下宿:诗人独自一人来到山下过夜,表现出一种独立和洒脱的生活态度。
  2. 静向月中行:在月光的照耀下,诗人安静地走着,突出夜晚的宁静和月色的美丽。
  3. 何处水边碓:诗人疑问道:在哪里水边有碓房?
  4. 夜舂云母声:夜晚舂磨云母的声音,细腻而清脆,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修辞手法:

  • 对仗: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运用“月”、“水边”、“碓”等意象,构建出夜晚宁静的乡村画面。
  • 隐喻:通过对自然的描写,隐喻诗人内心的安宁与追求。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宁静的心境。在纷扰的世俗生活中,选择回归自然,体验宁静的美好。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高远与宁静,代表一种超脱的境界。
  • :象征清幽与思念,常与孤独的情感相联系。
  • 水边:代表自然的清新与生机,传递出一种乡村的生活气息。
  • :象征着平凡的劳动与生活,体现了人们在自然中勤劳的身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碓”是用来做什么的?

    • A. 磨米
    • B. 舂米
    • C. 切菜
    • D. 烧水
  2. 诗人选择在何处过夜?

    • A. 山顶
    • B. 山下
    • C. 平原
    • D. 河边
  3. “静向月中行”中,诗人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孤独
    • B. 愉悦
    • C. 忧伤
    • D. 兴奋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景色,表达诗人对山水生活的喜爱,但更注重对秋天意境的深刻描写。
  • 孟浩然《宿业师山房待丁大》:与《山下宿》相似,都是描写夜宿山中的情景,但更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白居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