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二首(拟陈拾遗)》

时间: 2025-01-01 17:38:17

屈子生楚国,七雄知其材。

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

道废固命也,瓢饮亦贤哉。

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

魏礼段干木,秦王乃止戈。

小国有其人,大国奈之何。

贤哲信为美,兵甲岂云多。

君子战必胜,斯言闻孟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古意二首(拟陈拾遗)
作者: 孙郃(唐代)
屈子生楚国,七雄知其材。
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
道废固命也,瓢饮亦贤哉。
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
魏礼段干木,秦王乃止戈。
小国有其人,大国奈之何。
贤哲信为美,兵甲岂云多。
君子战必胜,斯言闻孟轲。

白话文翻译:

屈原生于楚国,七雄(各国)都知道他的才华。
他洁身自好,无法容身世间,最终选择隐于蒿草之间。
道义被抛弃,命运真是如此,哪怕是瓢饮也显得高尚。
为何要将他葬于江水之中,白白让后人感到悲哀。
魏国的礼法像段干木一样,秦王才停止了战争。
小国也有优秀的人,大国又能如何?
贤哲被认为是美德,难道兵器就能多吗?
君子出战必定胜利,这句话传自孟轲。

注释:

  • 屈子: 指屈原,楚国的伟大诗人和政治家。
  • 七雄: 指战国时期的七个主要国家。
  • 介洁: 形容人品高洁。
  • 道废: 指道义被抛弃。
  • 瓢饮: 指用瓢喝水,象征简朴的生活。
  • 魏礼: 指魏国的礼仪。
  • 段干木: 古代名将,象征有礼有节。
  • 孟轲: 孟子,儒家重要思想家,提倡仁义与道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孙郃是唐代的一位诗人,生平不详,但他的诗歌常常反映出对历史和人性的思考,风格清新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时代背景复杂,国家间的战争频繁,诗人通过屈原的故事传达对道义、才华和历史的思考,反映了对贤人遭遇的同情和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屈原为引子,表达了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和社会现象的批判。诗中通过描绘屈原的处境,展现出他高洁的人格与无奈的命运,表现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的深刻思考。诗句“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更是直接揭示了对屈原遭遇的悲痛与无奈,同时也引发对历史上许多贤人的深思。接下来的几句则借魏国与秦国的对比,进一步探讨了小国与大国之间的关系,强调了即使是小国也能孕育出杰出的人才。整首诗通过历史典故和哲理思考,展示出诗人对时事的敏感和对贤德的追求,情感深沉而有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屈子生楚国,七雄知其材。
    这句讲述了屈原的出生及其才能被各国所知,表明他在当时的声望和地位。

  • 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
    屈原因品行高洁而遭到排斥,最终选择隐居,显示出他内心的无奈与悲哀。

  • 道废固命也,瓢饮亦贤哉。
    道德的缺失与命运的无常,让他宁愿过着简朴的生活,也要保持自己的高尚。

  • 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
    质疑为何要将屈原葬于江水中,反映出对历史的不满和对后人悲哀的感慨。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比喻(“瓢饮”象征简朴生活)、对仗(如“贤哲信为美,兵甲岂云多”),以及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表现力和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诗歌探讨了贤人的遭遇、道德的沦丧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贤德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屈子: 象征高洁与才华。
  • 江水: 表达悲哀与历史的流逝。
  • 兵甲: 象征战争与暴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屈原生于哪个国家?
    A. 魏国
    B. 楚国
    C. 秦国

  2. “瓢饮”在诗中象征什么?
    A. 富裕
    B. 简朴的生活
    C. 战斗

  3. 诗中提到的“七雄”指的是?
    A. 七个国家
    B. 七个英雄
    C. 七位贤者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比较孙郃的《古意二首》与屈原的《离骚》,前者从历史角度反映贤者的遭遇,后者则直接表达对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不满,两者都表现了高洁的精神与对社会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
  • 《屈原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