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道琚上人还金陵》

时间: 2025-01-08 02:19:30

一与钟山别,山中得信稀。

经年求法后,及夏问安归。

野实充甘膳,池花当彩衣。

慈亲莫返拜,外礼欲无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道琚上人还金陵
一与钟山别,山中得信稀。
经年求法后,及夏问安归。
野实充甘膳,池花当彩衣。
慈亲莫返拜,外礼欲无为。

白话文翻译

与钟山告别已经很久,山中与人相见的机会稀少。经过多年的法门求索,今夏终于可以安然返回。田野间的果实丰盛,池塘里的花卉如同彩衣般美丽。然而,慈母已不在,无法再向她致敬,我对外界的礼仪也无欲无求。

注释

  • 钟山:指南京的钟山,因其风景秀丽而著称,古人常在此游玩。
  • 得信稀:在山中很少能够得到消息或信件。
  • 求法:指求取佛教的法门或道理。
  • 野实:田野里的果实。
  • 甘膳:可口的食物。
  • 彩衣:形容花朵的美丽色彩。
  • 慈亲:慈爱的母亲。
  • 外礼无为:外在的礼节变得无所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皎然,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皎然与道琚上人分别之际,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母亲的怀念,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修道和求法的向往。诗人在经历了多年的修行后,终于可以返回故乡,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诗歌鉴赏

《送道琚上人还金陵》是一首蕴含深厚情感的诗作,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和对母亲的怀念。首句“一与钟山别”便设下了离别的基调,钟山作为诗人心中美好的象征,暗示着友谊的珍贵和人生的无常。接着“山中得信稀”则表现出在修行的孤独与寂寞。

“经年求法后,及夏问安归”展示了诗人经历了漫长的求法之路,终于在夏天的时节返回,这里不仅透露了时间的流逝,也暗示了心灵的成长与蜕变。接下来的“野实充甘膳,池花当彩衣”则以丰盛的自然景象作为对比,尽管外在世界美好,却因“慈亲莫返拜”而感到深深的遗憾,使得整首诗在欢快的表象下藏着淡淡的忧伤。

最后一句“外礼欲无为”则是对世俗礼节的淡漠,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超脱与追求,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总的来说,此诗在抒发离别之情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亲情的思考,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一与钟山别,山中得信稀。
    表达了与钟山的分离,暗示了孤独与难以交流。

  2. 经年求法后,及夏问安归。
    经过多年的修行,诗人终于在夏天返回,意味着成长与希望。

  3. 野实充甘膳,池花当彩衣。
    描绘自然的丰美,暗示内心的满足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4. 慈亲莫返拜,外礼欲无为。
    透露出对已故母亲的哀思,同时对外在礼节的淡漠,体现内心的超然。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有明显的对仗结构,如“野实充甘膳,池花当彩衣”,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池花当彩衣”,将花朵比作美丽的衣裳,生动形象,富有美感。
  • 反衬:通过描绘自然的美好与内心的悲伤形成强烈对比,凸显情感的复杂性。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离别、友谊与对母亲的怀念展开,表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既欢欣又忧伤的情感,使读者在欣赏自然美景的同时,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亲情的珍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钟山:象征友情与美好回忆。
  • 野实:象征丰收与生命的美好。
  • 池花:象征自然之美与生命的绽放。
  • 慈亲:象征亲情与母爱的深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钟山”是指哪个城市的山?

    • A. 北京
    • B. 南京
    • C. 上海
    • D. 西安
  2. “野实充甘膳”中的“甘膳”指的是什么?

    • A. 美味的食物
    • B. 酒
    • C. 水果
    • D. 甜点
  3. 诗人对母亲的情感是怎样的?

    • A. 忘却
    • B. 怀念
    • C. 不屑
    • D. 愤怒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描绘了离别与思念,但更加强调了对国事的忧虑与个人的孤独感。
  • 《静夜思》: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送道琚上人还金陵》中的母亲怀念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前者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诗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

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深入了解唐代诗人的创作背景和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