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某悯妇吊集》

时间: 2024-12-29 03:24:53

孀镜难教两处明,空桑真见一儿生。

喷乾口血枭初大,綵落梁尘雉自经。

寸骨峥嵘争壑雪,百吟风雨响窗晴。

急须一本弹渔鼓,恐有中郎别唱行。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孀镜难教两处明,
空桑真见一儿生。
喷乾口血枭初大,
綵落梁尘雉自经。
寸骨峥嵘争壑雪,
百吟风雨响窗晴。
急须一本弹渔鼓,
恐有中郎别唱行。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失去丈夫的妇人,面对生活的困境,眼泪难以自已,心中只有一儿在身边。诗中提到的“喷乾口血”描述了她的痛苦和悲伤,而“寸骨峥嵘”则表现出她的身世与命运的艰难。最后,诗人希望能听到渔鼓声,感受到生活的希望,免得中郎(丈夫)远去再也无法相见。

注释:

  • 孀镜:指寡妇的镜子,寓意孤独和悲伤。
  • 空桑:桑树,象征着故乡和温暖;空桑则表示失去的家园。
  • 喷乾口血:形容悲痛欲绝,甚至咳血。
  • 綵落梁尘:彩色的东西落在梁上,象征着生活中的琐碎与悲凉。
  • 寸骨峥嵘:比喻人瘦弱而骨骼显露,指生活艰难。
  • 百吟风雨:形容在风雨中吟唱,表现出对生活的无奈与坚持。
  • 弹渔鼓:渔鼓声,象征着生活的希望与活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渭(1521-1593),字子长,号青藤,明代著名的诗人、画家、书法家。他的诗风豪放,常融入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作品多有深刻的社会观察和人文关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明代,反映了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交织。徐渭通过描绘一位寡妇的悲伤,表达了对妇女命运的同情,同时也折射出当时社会对妇女的压迫与不公。

诗歌鉴赏:

《读某悯妇吊集》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意象,展现了寡妇在失去丈夫后所经历的孤独与绝望。诗中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意象,描绘了她的悲苦生活与对未来的渴望。开头的“孀镜难教两处明”便直接引入主题,表达了寡妇的痛苦与无奈。随着诗句的推进,意象层层递进,展示了她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无助。

全诗情感真挚,徐渭通过对自然与生活的描绘,将寡妇的悲痛与生活的无常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悲壮而又清新的气氛。最后一句“急须一本弹渔鼓”,不仅是对生活希望的呼唤,更是对未来重新开始的渴望,彰显了人性中的坚韧与希望。整首诗在细腻的情感中流露出对社会现状的深刻反思,具有较强的批判精神与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孀镜难教两处明:寡妇的镜子难以映照出心中的明亮,两处指她的心情与生活的困境。
  • 空桑真见一儿生:在空荡荡的桑树下,她的儿子是她唯一的寄托与希望。
  • 喷乾口血枭初大:形容她的悲痛如同咳血,深重的失落与绝望。
  • 綵落梁尘雉自经:生活中的琐碎与悲凉,象征着失去的美好与现实的困扰。
  • 寸骨峥嵘争壑雪:描述她的瘦弱与艰难的生活环境,内心的挣扎。
  • 百吟风雨响窗晴:在风雨中吟唱,表现出对生活的坚持与不屈。
  • 急须一本弹渔鼓:渴望能够听到生活的希望,象征着生存的勇气。
  • 恐有中郎别唱行:对丈夫的思念与对未来的忧虑,流露出深深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喷乾口血”比喻悲痛。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和意象上都有对称与呼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将自然现象赋予情感,如“吟风雨”。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寡妇命运的同情与对生活困境的深刻反思,展现了人类在失去中的坚韧与对未来的渴望,表达了浓厚的人文关怀。

意象分析:

  • 镜子:象征寡妇的孤独与对过去的怀念。
  • 桑树:代表失去的故乡与温暖的过往。
  • :痛苦与绝望的象征。
  • 渔鼓:生存的希望与生活的乐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孀镜”主要象征什么? A. 孤独
    B. 财富
    C. 美丽
    D. 力量

  2. “喷乾口血”表现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痛
    C. 愤怒
    D. 安宁

  3. 诗中提到的“弹渔鼓”象征什么? A. 绝望
    B. 希望
    C. 压迫
    D. 斗争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诗词对比:

徐渭的《读某悯妇吊集》与李清照的《如梦令》,都是表达个人情感与社会现象的作品。前者更侧重于对寡妇命运的同情与深刻反思,后者则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展示了女性在家国情怀中的无奈与坚韧。两者都反映了明清时期女性的困境与对美好生活的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