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 其四》
时间: 2024-12-29 18:26:2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鹤林寺里别袈裟,又幻扶桑到若耶。
溪女惜香还菡萏,海人浇醉歇枇杷。
似闻此地春犹雪,悔上孤帆晓载霞。
腊社少年貂帽上,簪红莫忘遍茶花。
白话文翻译:
在鹤林寺里,我与袈裟道别,仿佛扶桑花又飞到了若耶山。
溪边的姑娘怜惜那香气,依然留恋着荷花,
而海边的人则醉倒在枇杷树下。
似乎听说这里的春天依旧像冬雪一样寒冷,
我悔恨在晨曦中乘孤帆离去,载着朝霞。
腊月的社日,少年们戴着貂帽,
别忘了在茶花上插上红色的花朵。
注释:
- 袈裟:佛教僧侣所穿的袍子,这里象征着与佛教的别离。
- 扶桑:古代传说中的神树,常被用来象征美好的事物。
- 若耶:若耶山,地名,可能指代诗中所描绘的美丽景色。
- 溪女:指溪边的女子,寓意柔美与温婉。
- 菡萏:即荷花,象征清丽和高洁。
- 腊社:腊月社日,指农历腊月中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 貂帽:用貂毛制作的帽子,象征富贵。
- 茶花:一种花,常用作装饰。
典故解析:
该诗中提到的“扶桑”与“腊社”都涉及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和神话传说。扶桑常被视为日出之地,寓意美好的希望;而腊社则是传统节日,表现了对自然与生活的尊重。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徐渭(1521-1593),字子才,号文长,明代著名诗人、书画家。其作品常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情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徐渭的晚年,反映了他对人生的感慨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表达了离别、怀念和对春天的向往。
诗歌鉴赏:
徐渭的《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 其四》是一首富有情感的诗作,诗中通过自然意象与人事之间的交融,表达了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开篇的“鹤林寺里别袈裟”便显示出一种与佛教的告别,似乎预示着作者正在与过去的自己和信仰进行告别。这种告别带来了对“扶桑”的幻影,象征着美好与希望的追寻,但却只是一种幻象,反映出作者内心的迷惘与不安。
接下来的“溪女惜香还菡萏,海人浇醉歇枇杷”,通过对溪边女子和海人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美好与人性的柔情。溪女对荷花的怜惜与海人的醉意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人们在自然面前的脆弱与情感的复杂。
“似闻此地春犹雪,悔上孤帆晓载霞”则表达了对春天的渴望与对离别的悔恨,春天在这里被比作雪,冷清而无情。作者似乎在反思自己的选择,感叹孤帆之旅的无奈与孤独。最后一句“腊社少年貂帽上,簪红莫忘遍茶花”则用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生活的琐碎与美好,提醒我们珍惜生活中的点滴。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徐渭在生死、离别与自然之间的思考,体现了他对人生的感悟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鹤林寺里别袈裟:在鹤林寺道别,象征与过去的告别。
- 又幻扶桑到若耶:幻象中的扶桑,代表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溪女惜香还菡萏:溪边女子对荷花的珍惜,突显温情。
- 海人浇醉歇枇杷:海边人醉卧,表现对自然的放纵。
- 似闻此地春犹雪:春天的冷清,反映内心的孤独。
- 悔上孤帆晓载霞:悔恨离去,表达对选择的反思。
- 腊社少年貂帽上:少年祭祀,传承传统文化。
- 簪红莫忘遍茶花:珍惜生活中的美好细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春天比作雪,增添意象的深度。
- 拟人:溪女对香气的珍惜,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腊社少年”和“貂帽上”,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离别与怀念,展现了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对人生选择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意象分析:
- 鹤林寺:象征宁静与超脱。
- 扶桑花:美好与希望的象征。
- 溪女:柔情与温婉的代表。
- 海人:放纵与自然的和谐。
- 腊社:传统与文化的传承。
- 茶花:生活中的美好与细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扶桑”象征什么? A. 离别
B. 美好与希望
C. 冷清 -
“腊社少年”的意象主要反映了什么? A. 个人情感
B. 传统文化
C. 自然景观 -
“溪女惜香还菡萏”中的“溪女”指的是什么? A. 溪水的声音
B. 溪边的女子
C. 荷花的象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静夜思》——李白
诗词对比:
- 徐渭的《闻里中有买得扶桑花者 其四》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均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追寻与对人生的思考,但徐渭更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传统的珍视,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了孤独与思乡之情。两者在情感基调和主题表达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徐渭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名句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