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行》
时间: 2025-01-04 13:23:30羯奴骋兵伤滥恩,天宝之祸将自焚。
三郎宫中略不省,履霜有戒知何人。
平原蹇蹇真王臣,沈虑久识幽营氛。
泛舟从酒运奇略,一日楼橹惊云屯。
铁舆南来从猎火,河朔风靡烟尘昏。
孤城平地独与抗,勇鼓义旅争鲸吞。
西开土门掎蛇阵,南激睢守遮厓垠。
滔天腥秽思一扫,誓与此羯不两存。
书生信能立大事,竟掣贼肘西南奔。
事虽旷代有足感,鲁公之义世所尊。
我来吊古增永慨,苍烟草树连荒闉。
欲寻遗庙不复见,宝刻留在东方珉。
栖盖亭前野日曛,平原城下酹忠魂。
朝廷何尝容直道,志士蹈难甘捐身。
此心自视无愧已,一时知否非所论。
嗟予何者敢跂慕,屡书不厌枭鸾分。
当年纪载两鬼域,九泉奄奄随埃尘。
先生一死固不朽,雅操何翅同松筠。
故应烈日秋霜气,千古堂堂凛若神。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原行》
作者:王恽 〔元代〕
羯奴骋兵伤滥恩,天宝之祸将自焚。
三郎宫中略不省,履霜有戒知何人。
平原蹇蹇真王臣,沈虑久识幽营氛。
泛舟从酒运奇略,一日楼橹惊云屯。
铁舆南来从猎火,河朔风靡烟尘昏。
孤城平地独与抗,勇鼓义旅争鲸吞。
西开土门掎蛇阵,南激睢守遮厓垠。
滔天腥秽思一扫,誓与此羯不两存。
书生信能立大事,竟掣贼肘西南奔。
事虽旷代有足感,鲁公之义世所尊。
我来吊古增永慨,苍烟草树连荒闉。
欲寻遗庙不复见,宝刻留在东方珉。
栖盖亭前野日曛,平原城下酹忠魂。
朝廷何尝容直道,志士蹈难甘捐身。
此心自视无愧已,一时知否非所论。
嗟予何者敢跂慕,屡书不厌枭鸾分。
当年纪载两鬼域,九泉奄奄随埃尘。
先生一死固不朽,雅操何翅同松筠。
故应烈日秋霜气,千古堂堂凛若神。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对忠臣义士的怀念与敬仰。开头提到羯奴(指外族侵略者)肆虐,造成了天宝之乱,国家即将自毁。接着描绘了一个失去记忆的宫廷,隐喻权力的腐败。诗人回忆起忠臣与士人的勇敢,表达了对历史的深思。
诗中提到的孤城与勇士们的抗争,彰显了人民不屈的精神。诗人发誓要与侵略者做斗争,歌颂志士的义举,表示自己虽为书生,也有立大事的信心。尽管历史悠久,但鲁公(指鲁迅)的义举依然被尊崇。诗人来到古迹,感慨万千,感受到历史的苍凉与忠魂的呼唤。
最后表达了诗人对忠臣的尊敬与怀念,尽管时局动荡,诗人的心中自有清白与坚定,愿意追随那些高洁的志士,感慨与敬仰交织,留下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
注释
- 羯奴:指外族入侵者,特指羯族。
- 天宝之祸:指唐朝天宝年间的安史之乱。
- 三郎:指唐朝的皇帝,常被称为“三郎”。
- 履霜:在霜上行走,意指小心谨慎。
- 平原蹇蹇:形容平原上沉重的思考和忧虑。
- 泛舟:指乘船游玩,暗指逸乐。
- 铁舆:指铁制的车,象征战争的工具。
- 腥秽:血腥与污秽的气息,象征战争的惨烈。
- 鲁公:指春秋时期的鲁国的公爵,象征忠义之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恽(约1280年-1360年),元代诗人,字仲明,号白石,江西人。他的诗风受到唐诗的影响,尤其是李白和杜甫的作品,注重情感的表达与历史的思考。
创作背景
《平原行》创作于元代时期,正值社会动荡不安,国家频繁遭遇外族侵扰。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深切反思,以及对忠义之士的崇高敬意。
诗歌鉴赏
《平原行》通过丰富的历史典故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示了诗人对战乱的反思和对忠诚的敬仰。诗的开篇即以“羯奴骋兵伤滥恩”点出历史的悲剧,立即引发读者对战争的沉痛思考。诗中提到的“天宝之祸”不仅是对过去历史的追忆,也是对当下现实的警惕。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在于深沉而又激昂的爱国情怀,诗人对忠臣的怀念与对外族侵略者的愤恨,交织出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尤其是在描写孤城与勇士的抗争时,给予读者一种英雄气概的激励,仿佛能够感受到那种斗志昂扬的气势。
此外,诗中的意象丰富而生动,诸如“铁舆”、“腥秽”等描绘出战争的惨烈与残酷,而“苍烟草树”、“忠魂”等意象则传达出对历史的追忆与对忠义的崇敬。这种对比更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令人反思在历史洪流中,何为真正的忠诚与责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羯奴骋兵伤滥恩:外族入侵,伤害了国家的恩泽。
- 天宝之祸将自焚:指安史之乱,国家内部的祸患即将加重。
- 三郎宫中略不省:皇宫中的三郎(皇帝)似乎对这些事情不甚了解。
- 履霜有戒知何人:小心谨慎地行走,表明对周围环境的警觉。
- 平原蹇蹇真王臣:平原上真正的王臣在沉思。
- 沈虑久识幽营氛:长久的忧虑,渐渐识破了敌人的阴谋。
- 泛舟从酒运奇略:乘船游玩,暗示享乐与策略结合。
- 一日楼橹惊云屯:一日间,战斗的号角震动了天空。
- 铁舆南来从猎火:铁制的车队向南行进,带着猎火。
- 河朔风靡烟尘昏:河边风起,烟尘弥漫,形势严峻。
- 孤城平地独与抗:孤立的城市与敌人抗争。
- 勇鼓义旅争鲸吞:勇士们聚集,争取生存。
- 西开土门掎蛇阵:西边的土门打开,形成蛇形阵。
- 南激睢守遮厓垠:南方激战,守卫严密。
- 滔天腥秽思一扫:誓言要扫除满天的腥臭。
- 誓与此羯不两存:誓言与外族作斗争,决不共存。
- 书生信能立大事:虽身为书生,依然相信能成大事。
- 竟掣贼肘西南奔:最终将敌人赶走,保卫西南。
- 事虽旷代有足感:事情虽久远,依然触动人心。
- 鲁公之义世所尊:鲁公的义行受到世人的尊重。
- 我来吊古增永慨:我来到古迹感慨,增添永恒的悲痛。
- 苍烟草树连荒闉:苍茫的烟雾与荒草相连。
- 欲寻遗庙不复见:想要寻找遗迹却再也找不到。
- 宝刻留在东方珉:珍贵的刻石留在东方。
- 栖盖亭前野日曛:亭前的夕阳映照着野外。
- 平原城下酹忠魂:在平原城下祭奠忠魂。
- 朝廷何尝容直道:朝廷何曾容许直言之士。
- 志士蹈难甘捐身:志士愿意为理想而献身。
- 此心自视无愧已:我的心自认为无愧。
- 一时知否非所论:一时的理解并不重要。
- 嗟予何者敢跂慕:我何德何能,敢于仰慕。
- 屡书不厌枭鸾分:多次书信,依然不厌烦。
- 当年纪载两鬼域:往年记录了两位鬼神的故事。
- 九泉奄奄随埃尘:九泉之下,随风飘散。
- 先生一死固不朽:老师虽然去世,但精神长存。
- 雅操何翅同松筠:高洁的操守如同松竹一样坚韧。
- 故应烈日秋霜气:因此应对烈日与秋霜的考验。
- 千古堂堂凛若神:千古流传,庄严如神灵。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孤城平地独与抗”,比喻孤立无援的抗争。
- 对比:将历史与现实进行对比,表现出忠义的永恒。
- 夸张:如“滔天腥秽”,夸大战争的惨烈。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忠义、历史反思和对未来的希冀,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与对忠臣的怀念。诗中充满了对战争的批判与对英雄情怀的赞美,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羯奴:象征外族侵略者,代表历史悲剧。
- 平原:象征广阔的历史舞台,承载着无数英勇的抗争。
- 孤城:象征孤立无援的状态,体现出英雄的孤独。
- 忠魂:象征忠诚的精神,永存于世。
这些意象不仅营造了诗的历史氛围,也赋予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情感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平原行》的作者是谁? A. 王维
B. 王恽
C. 杜甫 -
“天宝之祸”指的是哪个历史事件? A. 黄巢之乱
B. 安史之乱
C. 太平天国 -
诗中提到的“孤城”象征什么? A. 和平
B. 孤立无援的抗争
C. 兴盛的国家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行路难》——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王恽的《平原行》与李白的《行路难》对比
《平原行》侧重于历史的沉重感与对忠义的赞美,而《行路难》则更多表现出个人的孤独与奋斗。两首诗都体现了对国家与个人命运的思考,但表达方式各有不同,王恽的作品更加沉郁,而李白则显得更加激昂。
参考资料
- 《元代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歌史》
- 《元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