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金的皪。犹带枝头寒色。休道北人浑未识。自然梅有格。初见花时摘索。再见花时狼籍。诗句眼前拈不出。恼人楼上笛。
白话文翻译:
梅花傲然绽放,依然带着枝头的寒意。不要说北方人完全不懂得梅花的美,自然它有着自己的风韵。初次看到花时,忙着去摘取;再见到花时,却已乱糟糟的。眼前的诗句却无法提笔写出,令人烦恼的是楼上的笛声。
注释:
- 金的皪:金的皪指金色的梅花,皪字较为生僻,指梅花的颜色。
- 寒色:寒意,指梅花在寒冷的季节中依旧绽放。
- 休道:不要说,不要提到。
- 北人:北方人,指不懂梅花之美的人。
- 自然梅有格:梅花自然有其独特的风韵和风格。
- 摘索:摘取,指初见梅花时的兴奋与渴望。
- 狼籍:狼狈,形容梅花凋谢后凌乱的情景。
- 恼人楼上笛:烦人的楼上传来的笛声,影响了写诗的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俊民,金朝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多描写自然景物,融入个人情感,风格独特,常常给人以启发。
创作背景:
《谒金门 其三 赋梅》创作于梅花盛开的季节,李俊民以梅花为题材,表达了对梅花的欣赏与对生活的思考。梅花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坚韧、清雅,诗人在描写梅花的同时,也探讨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梅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梅花的喜爱以及对生活琐事的感慨。开头用“一枝寒色”描绘出梅花的清冷气质,暗示了梅花虽在寒冬中绽放,依然不失其风采,表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接着,诗人以“北人”来对比那些不懂梅花之美的人,反衬出梅花的独特和高洁。
“初见花时摘索”生动地描绘了初次见到梅花时的激动与渴望,而“再见花时狼籍”则反映出时光流逝后梅花的凋零与生活的无常,营造了一种淡淡的忧伤。最后一句“恼人楼上笛”更是点出诗人因外界干扰而无法入诗的烦恼,透出一种无奈与失落。
整首诗在描绘梅花的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充满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展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的皪。犹带枝头寒色。——梅花在寒冬中开放,色彩鲜艳,带着寒意。
- 休道北人浑未识。——不要说北方人完全不懂梅花的美。
- 自然梅有格。——梅花自有其独特的韵味。
- 初见花时摘索。——第一次看到梅花时,渴望去摘取。
- 再见花时狼籍。——再次看到梅花时,已经凌乱不堪。
- 诗句眼前拈不出。——眼前的诗句却无法写下。
- 恼人楼上笛。——令人烦恼的是楼上传来的笛声。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北人”与梅花的对比,强调梅花的独特与高雅。
- 拟人:梅花被赋予了“格”的特性,表现出其独立的风韵。
- 意象:寒色梅花、笛声等意象,构成了诗中独特的情感氛围。
主题思想:
诗歌展示了诗人对梅花的赞美,反映出对生活美好的追求与思考,透出对时光流逝与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梅花:象征坚韧与清雅,代表着诗人内心的高洁追求。
- 寒色:暗示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 笛声:象征外界的干扰与生活的烦恼,影响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北人”指的是? A. 懂梅花的人
B. 不懂梅花的人
C. 诗人自己
D. 梅花的主人 -
诗中“狼籍”是指梅花的什么状态? A. 盛开
B. 凋谢
C. 还未开放
D. 别的花 -
诗人的烦恼来源于哪里? A. 自然环境
B. 楼上的笛声
C. 对梅花的思念
D. 时间的流逝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梅花》王安石
- 《红梅赞》毛泽东
诗词对比:
王安石《梅花》:
- 主题:歌颂梅花的高洁与坚韧,与李俊民的感慨相呼应。
- 风格:王安石的诗更加直接,李俊民则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诗经与古代诗词研究》
- 《李俊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