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谒金门
春寂寂。节物又催寒食。
楼上卷帘双燕入。
断魂愁似织。
门外雨余风急。
满地落英湿。
好梦惊回无处觅。
天涯芳草碧。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气息静悄悄的,季节又到了寒食节。
楼上卷起帘子,两只燕子飞了进来。
我的愁绪就像织布一样缠绵。
门外的雨刚停,风却急促地吹着。
满地的落花湿漉漉的。
美梦惊醒后无处寻觅。
天涯的芳草依旧碧绿。
注释:
字词注释:
- 寂寂:形容安静、冷清的样子。
- 寒食:指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
- 卷帘:拉起窗帘。
- 断魂:形容思念或愁苦至极,心如刀割。
- 愁似织:将愁苦比作织布,形象生动。
- 雨余:雨停之后。
- 落英:指落下的花瓣。
- 好梦惊回:美好的梦被惊醒。
- 天涯芳草碧:形容遥远的地方仍有青翠的芳草。
典故解析:
寒食节源于春秋时期,为了纪念介之推,后演变为春秋季节祭祖扫墓的重要节日。诗中提到的“燕”是春天的象征,寓意生机与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卢炳,生于宋代,字子美,号东篱。其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生动的自然景象著称。
创作背景:
《谒金门》创作于寒食节前后,诗人在春日的寂静中,感受到离别和思念的愁苦,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对过往的追忆。
诗歌鉴赏:
《谒金门》是一首充满春日气息的抒情诗。诗的开头“春寂寂”便营造了一种静谧的氛围,接着提到的“寒食”则使人联想到一种清明的哀思与缅怀。楼上的双燕飞入,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生机,燕子作为春的使者,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断魂愁似织”一句,犹如一把利刃,切入诗人的内心世界,表达出因思念而生的愁苦,情感深邃而细腻。接下来的“门外雨余风急”,则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内心的急迫与不安,外界的自然现象与内心的情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满地落英湿”描绘了春天的残酷,尽管春花虽美,然而落英满地却是无奈的象征,这种景象与诗人的愁苦相互交织,形成了深邃的情境。最后两句“好梦惊回无处觅,天涯芳草碧”不仅表达了对美好梦境的失去,也带有对未来的期盼,尽管身处天涯,但芳草依旧碧绿,暗示着生命力的延续。
整首诗以自然景象映衬内心情感,意境深远,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兼具了宁静与惆怅之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寂寂:春天的气息似乎很安静,给人一种孤寂的感觉。
- 节物又催寒食:季节的变换催促着寒食节的到来,暗示时间流逝,生命的无常。
- 楼上卷帘双燕入:楼上拉起窗帘,两只燕子飞进来,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 断魂愁似织:愁苦像织布一样一层一层地缠绕着心头,表现出深厚的思念之情。
- 门外雨余风急:门外的雨刚停,风却急促,营造出一种紧迫感。
- 满地落英湿:地上满是湿漉漉的落花,象征着春天的短暂与无奈。
- 好梦惊回无处觅:美好的梦被惊醒后,寻找不到地方继续,表达失落与惆怅。
- 天涯芳草碧:远方的芳草依旧碧绿,暗示希望与生命的延续。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愁苦比作织布,形象生动地表达内心情感。
- 拟人:将季节与自然现象赋予情感,使诗更具生动性。
- 对仗:如“好梦惊回无处觅”和“天涯芳草碧”形成对比,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感慨、对离别的思念以及对未来的希望,情感细腻而深邃,展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思考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燕:春天的使者,象征着归来与团圆。
- 雨:象征着洗涤与更新。
- 落英:象征着美好事物的逝去与无奈。
- 芳草碧:象征着生命的延续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寒食”代表什么节日?
A. 元宵节
B. 清明节
C. 寒食节
D. 端午节 -
诗人使用了哪种比喻手法来表达愁苦?
A. 将愁苦比作雨
B. 将愁苦比作织布
C. 将愁苦比作风
D. 将愁苦比作花 -
“天涯芳草碧”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什么情感?
A. 绝望
B. 希望
C. 失落
D. 无奈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静夜思》 - 李白
- 《离骚》 - 屈原
诗词对比:
- 《春望》与《谒金门》:两者均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杜甫的《春望》更多表达了国家的沧桑与个人的忧虑,而卢炳的《谒金门》则侧重于个人的情感与思念。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古诗文欣赏》
- 《中国古代诗词大全》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