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夏驾石鼓辞
作者: 杨维桢
周家十圆鼓,散落陈仓野。
犹有夏驾石,盘盘驾之下。
秦鞭血山骨,吴猎焦野火。
夏鼓建不拔,石鸣知者寡。
父老惧谶言,山空石长哑。
白话文翻译:
诗中提到周家有十个圆鼓,散落在陈仓的乡野。如今在夏天,仍然可以看到那颗石鼓,圆圆的在一旁静静地放着。秦国的马鞭沾满了血,山骨在这片土地上残留。吴国的猎人曾在此用火焚烧草野。夏天的鼓声难以建起,只有少数人能听到石头的鸣响。村中的老人们惧怕预言,山间的石头因此变得沉默无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圆鼓:指一种乐器,通常为圆形,发声响亮。
- 陈仓:古地名,在今陕西省。
- 夏驾石:指盛夏时节的石鼓,寓意永恒与静默。
- 秦鞭:指秦国的战争,暗含血腥。
- 石鸣:石头的声音,象征沉默与无奈。
典故解析:
- 周家十圆鼓:周朝的鼓声曾象征着盛世,现今却散落在荒野,隐喻历史的沧桑。
- 父老惧谶言:古代对预言的重视,反映了社会对未来的无奈与恐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维桢(1296年-1370年),元代诗人,善于描绘山水景物,作品多反映个人的情感与对历史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 本诗写作于元代,社会动荡与历史变迁使得诗人对过去的辉煌与现状的对比感到深刻的惋惜,借古喻今,表达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夏驾石鼓辞》通过描绘古鼓与石鼓的衰败,深刻揭示了历史的无情与人心的惶恐。诗中将周家的圆鼓与夏天的石鼓并置,形成强烈的对比,象征着过去的荣耀与现在的荒凉。通过“秦鞭血山骨”和“吴猎焦野火”的描写,诗人引入战争与猎杀的意象,反映了历史的残酷与人们的痛苦。
此外,“夏鼓建不拔,石鸣知者寡”则反映出人们对历史的遗忘与对美好事物的无奈。村中的老人惧怕谶言,表明了人们对未来的迷茫与恐惧,山间的石头因此也显得更加沉默无声。整首诗在形式上简单,却在情感上复杂,蕴含了对历史的深邃思考,展现了诗人对人类苦难的深切同情。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周家十圆鼓,散落陈仓野:开篇即引入周朝的鼓声,展示历史的辉煌与现状的落寞。
- 犹有夏驾石,盘盘驾之下:石鼓象征着永恒,但在盛夏的映衬下却显得无比孤独。
- 秦鞭血山骨,吴猎焦野火:通过战争的描写,表达历史的惨烈与无情。
- 夏鼓建不拔,石鸣知者寡:反映出人们对历史的遗忘,只有少数人能够听到石头的声音。
- 父老惧谶言,山空石长哑:结尾处对未来的恐惧,山石的沉默象征着历史的无声。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秦鞭血山骨,吴猎焦野火”,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石头被赋予了鸣响的能力,表达人与历史的对话。
- 比喻:将石鼓比作历史的见证,象征着过去的辉煌与现状的悲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揭示了人类对战争与命运的无奈,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未来的迷茫。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圆鼓:象征着过去的辉煌与美好。
- 石鼓:代表着历史的沉默与永恒。
- 秦鞭与吴猎:战争与猎杀的象征,反映历史的惨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周家十圆鼓指的是哪个朝代的象征?
- A. 秦代
- B. 周代
- C. 汉代
- D. 唐代
-
夏鼓建不拔中的“建”字意为?
- A. 建筑
- B. 竖立
- C. 建立
- D. 设计
-
诗中父老惧谶言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希望
- B. 恐惧
- C. 快乐
- D. 疲惫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春望》杜甫
诗词对比:
- 《静夜思》:同样表现对往昔的思念,但焦点在个人情感上。
- 《春望》:反映了国家动荡的悲痛,与本诗在历史背景上的相似。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元代诗人研究》
- 《历史与文学的对话:古诗词中的历史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