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使君二首》
时间: 2025-01-04 09:37:4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巴西驿亭观江涨》
转惊波作怒,即恐岸随流。
赖有杯中物,还同海上鸥。
关心小剡县,傍眼见扬州。
为接情人饮,朝来减半愁。
向晚波微绿,连空岸脚青。
日兼春有暮,愁与醉无醒。
漂泊犹杯酒,踌躇此驿亭。
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
白话文翻译
惊涛拍岸,波涛汹涌,令人担忧岸边会随水流动。
幸好有杯中美酒,心情才如海上的海鸥般自由。
我关心的小剡县,眼前却能看到扬州的景致。
为了和情人共饮,今晨我已减少了一半的愁苦。
傍晚时分,波光微微泛绿,岸边的草木也显得青翠。
日落时分,春天的气息与黄昏交织,愁绪与醉意交融,难以醒来。
漂泊在外,心中仍旧惦记着酒杯,此时我徘徊在驿亭。
相隔万里,彼此却同是漂泊的浮萍。
注释
- 转惊波作怒:形容波涛汹涌,声势如怒。
- 赖有杯中物:指有酒可饮,借此排遣烦忧。
- 小剡县:指的是小剡县,位于浙江,诗人对故乡的思念。
- 朝来减半愁:今晨因饮酒而减轻了一半的忧愁。
- 向晚波微绿:傍晚时分,江水微泛绿色。
- 日兼春有暮:日落时分,春天与黄昏交融。
- 漂泊犹杯酒:漂泊在外,仍然依赖酒来解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他一生经历了安史之乱,生活困苦,诗作深刻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人民的关怀。
创作背景
《巴西驿亭观江涨》是杜甫在流亡生涯中所作,正值安史之乱后,他的生活遭受极大困顿。这首诗表现了他对江河景象的感受以及对故乡的思念,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对人生的沉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江水涨潮的描写,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波动和对生活的感慨。开篇即以“转惊波作怒”引入,展现了江水的汹涌与诗人内心的焦虑。接着,诗人以“赖有杯中物”自我安慰,展现出他面对困境时的豁达与洒脱。诗中提及“小剡县”和“扬州”,反映了他对故乡的眷念与思考,令人感受到一种漂泊在外的孤独感。
而后,诗人描绘了江水的美丽与黄昏的宁静,象征着生活中的短暂与无常。最后两句“漂泊犹杯酒,相看万里外,同是一浮萍”,既表达了对远方友人的想念,也道出了漂泊不定的生活状态,显示出一种深沉的无奈与哲思。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展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才华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转惊波作怒:波涛激荡,形容江水的汹涌,诗人感受到自然的力量。
- 即恐岸随流:担心岸边的景象会被水流冲走,暗含对时局的忧虑。
- 赖有杯中物:杯中的酒成了诗人解忧的寄托。
- 还同海上鸥:酒使他感到自由自在,如同海鸥一样。
- 关心小剡县:提及小剡县,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傍眼见扬州:眼前的景色让他联想到扬州。
- 为接情人饮:为情人共饮,增添了生活的乐趣。
- 朝来减半愁:饮酒后,心中的忧愁减轻。
- 向晚波微绿:晚上的江水泛着微绿,描绘了美丽的自然景象。
- 连空岸脚青:岸边的草木与江水相映成趣。
- 日兼春有暮:春天的气息与黄昏相交,让人感叹光阴流逝。
- 愁与醉无醒:愁苦与醉意交织,难以清醒。
- 漂泊犹杯酒:漂泊生活中,酒成为他唯一的慰藉。
- 踌躇此驿亭:在驿亭中徘徊,感叹人生的无常。
- 相看万里外:虽然相隔万里,心灵却相通。
- 同是一浮萍:两人都是漂泊不定的浮萍,象征着生活的无常。
修辞手法
- 比喻:以“浮萍”比喻漂泊的人生,形象生动。
- 拟人:将江水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感悟、对故乡的思念及对人生无常的深刻反思,呈现出一种无奈而又豁达的情感基调。杜甫以其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时代的动荡与个人的漂泊,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波涛:象征着动荡不安的生活。
- 杯酒:代表诗人对生活的解脱与寄托。
- 扬州/小剡县:故乡的象征,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 浮萍:象征漂泊不定的命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杜甫的《巴西驿亭观江涨》是写于哪个历史时期?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诗中提到的“小剡县”代表了什么?
- A. 诗人的故乡
- B. 一个风景名胜
- C. 一座名山
-
诗中“转惊波作怒”暗示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焦虑
- C. 平静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早发白帝城》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杜甫 vs. 李白:杜甫的作品往往关注社会现实,情感深沉;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现个人情感与理想,风格洒脱。两者在表达漂泊主题时,杜甫更倾向于愁苦,而李白则更显豪情。
参考资料
- 《杜甫诗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