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野步》

时间: 2025-01-01 13:32:28

藤屦兼闽竹,吟行一水傍。

树凉蝉不少,溪断路多荒。

烧岳阴风起,田家浊酒香。

登高吟更苦,微月出苍茫。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藤屦兼闽竹,吟行一水傍。
树凉蝉不少,溪断路多荒。
烧岳阴风起,田家浊酒香。
登高吟更苦,微月出苍茫。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写了秋天傍晚的野外行走。诗人穿着藤制的鞋子,手持闽地的竹杖,沿着溪水吟唱。树木开始凉爽,树上的蝉声却不见少,溪水的断流让小路更加荒凉。山上的火烧云伴随着阵阵阴风起,田间传来浓郁的浊酒香。诗人登高吟唱却感到更加苦闷,这时微弱的月光在苍茫的夜空中出现。

注释:

  • 藤屦: 用藤条编织而成的鞋子,轻便舒适。
  • 闽竹: 福建特产的竹子,通常用于制作竹器。
  • 吟行: 一边吟唱一边行走。
  • 树凉: 秋天的树木因气温下降而显得凉爽。
  • 蝉不少: 蝉鸣依然频繁,表明季节的变化。
  • 溪断路多荒: 小溪的干涸使得道路变得荒凉。
  • 烧岳: 烧山的景象,可能指秋季的火烧云。
  • 浊酒: 粗糙的家酿酒,乡村的气息。
  • 登高吟更苦: 登高吟唱让人更加感到孤独与苦闷。
  • 微月: 形容月亮细小而微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贯休(830年-912年),唐代诗人,字景仁,号贯休。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诗歌创作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诗人晚年,正值秋天,诗人走出城市,来到乡野,感受自然的宁静与孤独,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秋晚野步》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晚上的自然景象,诗人的身临其境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独特的氛围。开篇描绘了诗人穿着藤鞋、手持竹杖的悠然自得,营造出一种闲适的诗意生活。接着,诗人通过对周围景物的观察,展现了秋天的特点,蝉鸣依旧,树木凉爽,却又渗透着一丝孤寂和荒凉,表达了秋天的萧瑟。后半部分描绘了乡间的烟火气,田家浊酒的香气令人陶醉,但在这美好之中,诗人却感受到一种苦闷,在高处吟唱更显得孤独。最后,微月的出现,象征着希望与孤寂的纠葛。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情感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苦涩的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藤屦兼闽竹: 诗人用藤鞋和竹杖,暗示与自然的亲近。
  • 吟行一水傍: 在溪水旁吟诵,表现出悠闲的状态。
  • 树凉蝉不少: 描绘秋天的凉意和蝉鸣的余音。
  • 溪断路多荒: 反映出秋季的荒凉与寂寞。
  • 烧岳阴风起: 烧山的景象与阴风,突显了秋天的变化。
  • 田家浊酒香: 田间酿酒的香气,传达乡愁与宁静。
  • 登高吟更苦: 高处吟唱的孤独感,暗示人生的苦闷。
  • 微月出苍茫: 微弱的月光,象征着希望与孤独的交织。

修辞手法:

  • 比喻: “微月出苍茫”中的“微月”象征着微弱的希望。
  • 对仗: 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如“烧岳阴风起,田家浊酒香”,增强了音乐感。
  • 拟人: 树凉、蝉声等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秋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世无常的感慨,以及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揭示了人对自然的依恋与生命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藤屦: 代表着与自然的亲近和轻松自在。
  • 闽竹: 文化的象征,体现地方特色。
  • : 秋天的象征,传递出季节的变化。
  • 浊酒: 乡村生活的象征,体现了人情的温暖。
  • 微月: 象征着希望与孤独,表现出诗人的内心世界。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藤屦”是什么材料做的? A. 皮
    B. 藤
    C. 布
    D. 竹

  2. 诗人提到“田家浊酒香”,这句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乡愁
    B. 爱情
    C. 友情
    D. 忧伤

  3. 诗中“微月出苍茫”表达了怎样的意境? A. 明亮
    B. 希望与孤独
    C. 喜悦
    D. 暴风雨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在描绘秋天的孤独,但更倾向于思乡之情。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秋晚野步》都表现了自然之美,但王维的诗中更多的是对宁静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贯休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