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

时间: 2025-01-04 10:41:01

苏杭自昔称名郡,牧守当今当好官。

两地江山蹋得遍,

五年风月咏将残。

几时酒醆曾抛却,何处花枝不把看。

白发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咏怀
白居易 〔唐代〕

苏杭自昔称名郡,
牧守当今当好官。
两地江山蹋得遍,
五年风月咏将残。
几时酒醆曾抛却,
何处花枝不把看。
白发满头归得也,
诗情酒兴渐阑珊。

白话文翻译:

自古以来,苏杭就被称为名郡,
如今的牧守(地方官)也当是好官。
这两地的江山我已游历遍,
五年间的风月之情已渐渐消逝。
什么时候我能把酒抛却,
哪里又有花枝不让人欣赏?
白发已满头,归来的时候,
诗情与酒兴渐渐都已消散。

注释:

  • 苏杭:指苏州和杭州,古代著名的风景名胜之地。
  • 牧守:地方官员的职称。
  • 蹋得遍:游历过,走遍了。
  • :古代的酒,意指饮酒。
  • 阑珊:形容逐渐消退、减弱的状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与政治家。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题材广泛,尤其擅长描写社会生活和人情世态。他的作品常常体现出对社会的深刻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咏怀》创作于白居易晚年,诗中反映了他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无奈。

诗歌鉴赏:

《咏怀》是一首抒情诗,白居易通过对苏杭的描绘,表达了他对美丽风景的眷恋以及对人生时光流逝的感慨。诗的开头两句点明了苏杭的美名,并引入了当时的官员,显示出诗人对社会现状的关注。接下来的几句则展示了他个人的经历,游历江山的乐趣与五年风月的消逝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时光的无情。

诗的后半部分逐渐转向个人感受,表达了诗人对过往的怀念。在一系列问句中,诗人反思了自己与酒、花的关系,显示出一种对生活的迷惘与失落。最后一句“白发满头归得也”,点出了诗人年老的现实,使整首诗充满了感伤的情绪。在诗人眼中,曾经的诗情与酒兴已然渐行渐远,仿佛一切美好都在时光的流逝中消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苏杭自昔称名郡:强调苏杭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地区,构建了诗的背景。
  2. 牧守当今当好官:对现任官员的期待,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
  3. 两地江山蹋得遍:表达了游历的经历,展现了诗人的生活。
  4. 五年风月咏将残:时间的流逝让曾经的美好变得模糊,感慨时光的无情。
  5. 几时酒醆曾抛却:对饮酒的思考,暗示对现实的逃避和渴望。
  6. 何处花枝不把看:对美景的向往与珍惜,反映了诗人内心的矛盾。
  7. 白发满头归得也:自述年老的现实,增加了诗歌的沉重感。
  8. 诗情酒兴渐阑珊:总结全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失落。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江山蹋得遍,风月咏将残”,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如“几时酒醆曾抛却”,引导读者思考,增加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与对现实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与美好时光流逝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欢乐与逃避,反映诗人对生活的态度。
  • 花枝:代表美好与短暂,体现诗人对美景的珍惜。
  • 白发:象征年老与沧桑,反映诗人的人生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咏怀》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白居易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名郡”指的是哪两个地方?

    • A) 北京和上海
    • B) 苏州和杭州
    • C) 洛阳和长安
  3. 诗中提到的“白发”象征什么?

    • A) 年轻
    • B) 生命的结束
    • C) 年老与沧桑

答案:1-B, 2-B, 3-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1.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现了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家人的思念。
  2. 李白的《将进酒》:强调把酒言欢,虽同样对时间有感慨,但更为豪放。

参考资料:

  • 《白居易诗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