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撼树蜉蝣自觉狂,书生技痒爱论量。
老来留得诗千首,却被何人校短长?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像蜉蝣那样在树上抖动,自己感到狂妄,书生因技艺不安而热衷于讨论诗词。年老时留下千首诗,却不知道有谁来评判它们的长短。
注释:
- 撼树:摇动树木,此处比喻轻微的举动。
- 蜉蝣:一种昆虫,生命短暂,象征渺小和短促。
- 书生:泛指读书人或诗人。
- 技痒:对自己技艺的不满或渴望表现。
- 校短长:评定诗的优劣,审查诗歌的好坏。
典故解析:
“撼树蜉蝣”中的蜉蝣,常被用来比喻生命短暂,象征诗人对自身诗作的思考和自我反省。诗中提到的“老来留得诗千首”,反映了诗人对自己创作的重视,以及对后代如何看待自己的作品的担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元好问(1190年-1257年),字仲明,号天街,金朝诗人、词人,文人风范明显,擅长诗词,尤其在宋金元交替的动荡时期,作品常蕴含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时局的感慨。
创作背景:此诗写作于元好问晚年,他在此时对自己的一生和创作有了深刻的反思,同时也对后人的评价充满了无奈和不安。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蜉蝣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时间流逝及生命短暂的感慨。蜉蝣虽小,却能撼动树木,象征着微小的生命也有其作为的能力。诗人自比书生,虽有技艺,但又因热衷于诗词而感到不安,表现出对文人身份的自我质疑。
在年老时,留存下来的千首诗作,既是对自己一生创作的肯定,也暗示着对后人评价的期待与无奈。“却被何人校短长”,表达了诗人对后人如何看待自己作品的无力感。这不仅是对个人创作的反思,也是对历史、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单却富有哲理,表达了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及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具有深刻的情感层次和思考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撼树蜉蝣自觉狂:蜉蝣虽小,摇动树木也自感狂妄,暗指作者对自己创作的自信与自省。
- 书生技痒爱论量:书生因技艺不满而热衷于讨论,表现出对诗词创作的渴望。
- 老来留得诗千首:年老时留下大量诗作,体现诗人的努力和成就。
- 却被何人校短长:对后人评价的无奈感,反映出对自己作品的忧虑。
修辞手法:
- 比喻:蜉蝣比喻短暂的生命,书生比喻追求艺术的人。
- 对仗:上下句之间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生命的短暂和创作的价值展开,表达了诗人对自我认知和对后人评价的忧虑,揭示了艺术创作和人生无常之间的深刻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蜉蝣:象征短暂的生命和微小的成就。
- 书生:代表追求知识和艺术的人,体现了对理想的渴望。
- 千首诗:象征丰富的创作和文化积累,反映了诗人对自己一生的总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撼树蜉蝣”中的“蜉蝣”象征什么? A. 短暂的生命
B. 强大的力量
C. 美丽的景象
答案:A -
诗人对自己创作的态度是? A. 自信
B. 无奈
C. 骄傲
答案:B -
诗中的“书生”指的是? A. 农民
B. 文人
C. 商人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李白的《将进酒》和元好问的《论诗三十首·三十》都反映了对生命短暂的思考,但李白的作品更为豪迈,强调及时行乐;而元好问则更注重对创作价值的反思,展现出深沉的自省与忧虑。
参考资料:
- 《元好问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对《论诗三十首·三十》的全面解读与分析,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