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求于花石间,怪状乃天然。
中莹五寸剑,外差千叠莲。
月融还似洗,云湿便堪研。
寄与先生后,应添内外篇。
白话文翻译:
在花石之间寻求,奇特的形状自然形成。
中间晶莹如五寸的剑,外表却似千重的莲花。
月光照耀下像被洗过,云气潮湿时正适合研磨。
寄赠给先生之后,应该会增加内外的篇章。
注释:
- 花石:指自然界中花草和石头的组合,象征着自然的美。
- 怪状:奇特的形状,说明砚台的造型独特。
- 五寸剑:指砚台的光滑面,形容其光亮如剑。
- 千叠莲:形容砚台的外观如同叠起来的莲花,富有诗意。
- 月融:月光融化,形容月光的柔和。
- 云湿:指云气的湿润,适合研墨。
- 先生:指代诗的接受者,可能是指某位学者或朋友。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皮日休,字希夷,号丹丘,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5年,卒于公元883年。他以豪放的个性和独特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绘山水、田园、朋友之情等,尤其擅长五言绝句和律诗。
创作背景:
《五贶诗·太湖砚》是皮日休在其游历太湖时创作的一首诗。太湖砚因其独特的形状和光滑的表面而受到文人墨客的喜爱,诗中表达了对砚台的赞美以及对文人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太湖砚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开篇“求于花石间”,便点出了诗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后面“怪状乃天然”则强调了砚台的奇特造型是大自然的杰作。这种自然之美不仅在外形上呈现,更在其“中莹五寸剑”的光泽中体现出一种内在的气质和精神。
接着,诗人通过“月融还似洗,云湿便堪研”的描写,营造出了一种柔和而宁静的氛围,表现了文人对砚台的珍视,仿佛在说,好的工具能提升写作的境界。最后的“寄与先生后,应添内外篇”则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他希望这方砚台能给朋友的创作带来灵感。
整首诗的情感真挚,意象丰富,充满了对自然、艺术和友谊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唐代文人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求于花石间:表达诗人在花石之间寻求灵感的情景。
- 怪状乃天然:强调砚台的奇特形状是自然的产物,隐含对自然美的赞美。
- 中莹五寸剑:形容砚台表面光滑如剑,强调其质量。
- 外差千叠莲:外观如同叠起的莲花,进一步赞美砚台的美丽。
- 月融还似洗:月光明亮柔和,形象地表现出宁静的氛围。
- 云湿便堪研:云气潮湿时正好研墨,表现出文人对砚台的珍视。
- 寄与先生后:将砚台寄赠给朋友,表达友情。
- 应添内外篇:希望这方砚台能为朋友增加创作的灵感和作品。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砚台比作五寸剑和千叠莲,以强调其美丽和价值。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花石、月光、云气)构建整体意境,表现诗人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太湖砚,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艺术创作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展现了文人墨客的生活情趣。
意象分析:
- 花石:象征自然之美与灵感的源泉。
- 五寸剑:象征锋利与智慧,寓意对文学创作的追求。
- 千叠莲:象征清雅与高洁,体现文人理想。
- 月融:象征宁静与和谐,营造诗意氛围。
- 云湿:象征灵感的酝酿与创作的契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皮日休
D. 白居易 -
诗中“怪状乃天然”指的是什么? A. 砚台的奇特形状
B. 自然的风景
C. 诗人的情感
D. 朋友的作品 -
“月融还似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境? A. 嚣闹与喧嚣
B. 宁静与和谐
C. 复杂与混乱
D. 冷漠与孤独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自然之美,但侧重于孤独与宁静。
- 李白《静夜思》:通过月光引发思乡之情,情感更加个人化。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唐代诗人皮日休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