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鲁望新夏东郊闲泛》

时间: 2025-01-20 01:18:48

水物轻明淡似秋,多情才子倚兰舟。

碧莎裳下携诗草,

黄篾楼中挂酒篘.莲叶蘸波初转棹,鱼儿簇饵未谙钩。

共君莫问当时事,一点沙禽胜五侯。

意思解释

奉和鲁望新夏东郊闲泛

原文展示:

水物轻明淡似秋,多情才子倚兰舟。
碧莎裳下携诗草,黄篾楼中挂酒篘。
莲叶蘸波初转棹,鱼儿簇饵未谙钩。
共君莫问当时事,一点沙禽胜五侯。

白话文翻译:

水面轻盈明亮,淡泊如同秋天的景色,多情的才子倚靠在兰舟上。
碧绿的莎草裙下携带着诗篇,黄竹制的楼台上挂着酒壶。
莲叶轻轻浸入水面,刚开始划船,鱼儿聚集在饵旁却还不懂得上钩。
与君共游,莫问当时的世事,一只沙鸥的自由胜过五位侯爵的荣华。

注释:

  • 水物:指水面和水中的物体。
  • 兰舟:用兰木制成的船,象征优雅和文人情怀。
  • 碧莎:指碧色的莎草,表明环境的清新。
  • 酒篘:酒壶,旧时常挂在楼中,象征雅趣。
  • 莲叶:莲花的叶子,常用来象征清纯和美好。
  • 沙禽:指沙鸥或其他水鸟,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

典故解析:

  • 兰舟:象征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借此表达诗人的闲适。
  • 五侯:指封建社会中的高官显贵,反映出诗人对权贵生活的轻视。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皮日休(约834年-883年),唐代诗人,字景纯,号山人。以诗风清新、个性洒脱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新夏时节,诗人在东郊游览时所作,表达了其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事的淡泊。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描绘了诗人悠闲的生活态度和对世俗的豁达。开篇以“水物轻明淡似秋”描绘了夏日水面的清澈与宁静,展现了诗人对环境的细腻观察。接着描写了诗人倚舟而坐的情景,展现了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碧莎裳下携诗草”暗示了诗人即使在游玩之余也不忘创作,表现了文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后面的“莲叶蘸波初转棹”则将画面推进,展现了诗人与自然互动的生动场景,诗人在此不仅是观察者,更是参与者。

最后两句,“共君莫问当时事,一点沙禽胜五侯”则是全诗的高潮部分,强调了诗人对世事的洒脱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一只小鸟的自由生活,胜过世俗繁华的五侯地位,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真谛的理解与追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水物轻明淡似秋:水面清澈,景象似秋天般明亮。
    • 多情才子倚兰舟:多情的文人倚靠在兰舟上,显得悠闲自得。
    • 碧莎裳下携诗草:裙下藏有诗草,暗示着文人的才情。
    • 黄篾楼中挂酒篘:酒篘挂在楼中,增添了雅致的氛围。
    • 莲叶蘸波初转棹:刚划动船桨,莲叶轻轻碰水,展现了诗意的画面。
    • 鱼儿簇饵未谙钩:鱼儿围拢在饵旁,象征着对世俗事务的无知与无忧。
    • 共君莫问当时事:与友人共游,不必问世间事。
    • 一点沙禽胜五侯:自由的沙鸥胜过高官显贵,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秋天的明亮,营造出清雅的意境。
    • 拟人:鱼儿在饵旁“未谙钩”,赋予了鱼儿一种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全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美感。
  •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写自然景色和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隐逸生活的追求,反映出文人在动荡世事中对内心宁静的向往。

意象分析:

  • :象征流动与变化,体现诗人的心境。
  • 兰舟:象征文人的高雅与孤独。
  • 莲叶:代表清新与纯洁,寓意文人情怀。
  • 沙禽:象征自由、自在的生活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水物轻明淡似秋”中的“水物”指的是什么?

    • A. 水与水中的物体
    • B. 只指水
    • C. 只指水中的物体
      答案:A
  2. “共君莫问当时事”这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对世事的关心
    • B. 对世事的淡泊
    • C. 对世事的热衷
      答案:B
  3. 诗中提到的“五侯”代表了什么?

    • A. 文人的地位
    • B. 高官显贵
    • C. 平民百姓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李白的《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比较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皆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事的淡泊,但王维更多地侧重于描绘山水景色,而皮日休则通过水面与舟的意象,展现出更为动感的生活画面。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