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学道腥膻不戒》

时间: 2025-01-01 15:56:08

学道腥膻不戒,明知断了慈悲。

五辛爽口欲滋基。

怎比米精麦髓。

二物包藏秀气。

吾门啖素相宜。

修持功行稍相亏。

怎得长生久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学道腥膻不戒,明知断了慈悲。
五辛爽口欲滋基。怎比米精麦髓。
二物包藏秀气。吾门啖素相宜。
修持功行稍相亏。怎得长生久视。

白话文翻译:

学习修道却不戒除腥膻之味,明知这样会断绝慈悲心。
五辛的鲜香滋味,怎能与米精和麦髓相比呢?
这两样食物蕴含着秀美的气息,适合我们门下的清素饮食。
修持功德却稍微有些亏欠,怎能获得长生和久视呢?

注释:

  • 腥膻:指肉类或其他动物性食物的气味,强调修行者应摒弃。
  • 慈悲:佛教用语,表示对众生的怜悯与爱护。
  • 五辛:指葱、蒜、韭菜、洋葱、香葱等调味品,通常被视为刺激性的食材。
  • 米精、麦髓:米和麦的精华部分,象征清淡、健康的饮食。
  • 秀气:指清新、优雅的气息或气质。
  • 修持功行:指修行与实践道德行为。

典故解析:

此诗提到的“慈悲”,源自佛教教义,强调修道者应具备对众生的关怀。“五辛”则在道教和佛教的饮食禁忌中被认为是不洁之物,修道者应当避免。同时,长生久视是道教追求的目标,诗中提到修持功德的亏欠,暗示修道者在追求长生的过程中需注意自身的饮食和行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马钰是元代著名的道士和诗人,他的诗歌常常反映道教思想,强调修道与生活的结合。马钰在道教界有较高的声望,尤其以其对道教经典的研究和阐释而闻名。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民众生活艰难。马钰在此诗中表达了对修道者日常生活的反思,提醒人们在追求道德和精神修养的同时,也要注意饮食与行为的和谐。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学道腥膻不戒》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哲理,引发了读者对修道生活的思考。诗中揭示了修道者在追求精神境界时,往往会忽视物质生活的影响,尤其是饮食方面。诗人通过对比“腥膻”和“米精、麦髓”,强调了食物对心灵修养的重要性,表明修道不仅仅是精神上的追求,更需要对日常生活的严格把控。诗中反复出现的“怎得”表达了诗人对修道实践与生活之间矛盾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恬淡而又深邃的哲理,提醒人们在追求长生与智慧的道路上,必须保持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反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学道腥膻不戒:学习修道却不戒掉腥膻之味,指出修道者应避免食用肉类。
  2. 明知断了慈悲:明白这样会失去慈悲心,强调道德与饮食的关系。
  3. 五辛爽口欲滋基:五辛的鲜香诱人,但这并不适合修道。
  4. 怎比米精麦髓:质疑五辛与米精、麦髓的优劣,后者更符合修道者的饮食。
  5. 二物包藏秀气:米和麦的清香适合修道,强调纯净饮食的必要。
  6. 吾门啖素相宜:我们门下适合食用清淡的食物,体现道教饮食观。
  7. 修持功行稍相亏:修道与功德有些不足,反映修行的挑战。
  8. 怎得长生久视:疑问修道者如何能获得长生,反映内心的困惑。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五辛与米精、麦髓的对比,突出饮食的选择与修道的重要性。
  • 排比:使用多个句式结构相同的诗句,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了修道者在追求精神境界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物质生活的影响,尤其是饮食的选择。诗人以此提醒人们,修道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追求,更是内心与生活的和谐统一。

意象分析:

  • 腥膻:象征着世俗的欲望与诱惑,修道者需加以克制。
  • 米精、麦髓:象征着清净、纯粹的生活态度,符合道教的理想生活。
  • 秀气:代表着修道者所追求的高尚品质,气质的优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下列哪项食物被认为是修道者应避免的?

    • A. 米
    • B. 麦
    • C. 五辛
    • D. 素菜
  2. 诗中提到的“长生久视”指的是什么?

    • A. 物质享受
    • B. 精神追求
    • C. 健康长寿
    • D. 社会地位

答案:

  1. C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王维《鸟鸣涧》

诗词对比:
马钰的《西江月·学道腥膻不戒》与王维的《鸟鸣涧》都反映了对自然与修道的思考,但马钰更强调饮食与修道的关系,而王维则侧重于自然景色与心灵的契合。两者在主题上相辅相成,均展现了对精神与物质的深刻理解。

参考资料:

  • 《元代文学研究》
  • 《道教文化与诗歌》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