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十二之二)》

时间: 2025-01-04 11:48:39

此道至神至圣,忧君分薄难消。

调和铅汞不终朝。

早睹玄珠形兆。

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市居朝。

工夫容易药非遥。

说破人须失笑。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十二之二)
作者: 张伯端 〔宋代〕

此道至神至圣,忧君分薄难消。
调和铅汞不终朝。早睹玄珠形兆。
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市居朝。
工夫容易药非遥。说破人须失笑。


白话文翻译

这条道理至高无上,忧虑君王的分薄难以消解。
调和铅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早已经看见玄珠的形态和征兆。
志士若能修炼,何妨在市井中朝夕努力。
修炼的功夫并不难,药物也并非遥不可及。
说破了这一切,人们必定会失笑。


注释

字词注释

  • 至神至圣:极其神秘和崇圣。
  • 忧君:忧虑君主的安危。
  • 铅汞:指炼丹中的元素,象征修炼之难。
  • 玄珠:象征着修炼成功的结果或理想。
  • 志士:有志于修炼的人。
  • 市居朝:在市井中生活和修炼。
  • 工夫:指修炼的时间和努力。
  • 药非遥:指修炼所需的药物并不遥远。

典故解析

  • 铅汞:古代炼丹术中常用的材料,象征着修道者在修炼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 玄珠:在道教文化中,玄珠常被视为至高无上的理想和修炼成功的象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伯端,宋代诗人,擅长律诗和词,作品常以哲理性和道教思想为特点,其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与个人修炼理念相结合的时代,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诗歌鉴赏

《西江月(十二之二)》是一首表现修炼与人生哲理的诗。诗中,张伯端通过对“道”的探讨、对君主忧虑的表达,反映了他对社会和个人修行的深刻思考。开篇提到“此道至神至圣”,表明修炼的道路是崇高而神秘的,接着,忧虑君主的安危,体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关心与责任感。

随后通过“调和铅汞不终朝”,强调修炼的艰辛与长久,而“早睹玄珠形兆”则表达了对理想成果的渴望与期待。最后,诗人鼓励志士们在市井中努力修炼,指出“工夫容易药非遥”,隐喻只要有心,修炼并不会太难。

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富有哲理,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体现了诗人对修炼、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此道至神至圣:开篇直入主题,强调修炼之道的崇高与神秘。
  2. 忧君分薄难消:表达了对君主的担忧,反映诗人对社会的关心。
  3. 调和铅汞不终朝:修炼的过程艰难且漫长,需持之以恒。
  4. 早睹玄珠形兆:象征性的表述,指向成功的希望与目标。
  5. 志士若能修炼:鼓励有志之士努力修行,表明心态积极。
  6. 何妨在市居朝:即使在普通的生活中也可以修炼,反映出道教的入世思想。
  7. 工夫容易药非遥:修炼并不难,药物与方法并不遥远,强调信心和努力。
  8. 说破人须失笑:若能揭示真理,可能会引起他人的不以为然,但这并不影响其价值。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仗的修辞,如“忧君”与“调和”,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手法,如“玄珠”象征理想的成就,增加了诗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修炼与理想,探讨了人生的意义与价值,表现出一种对理想的不懈追求与对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修炼的道路,代表着追求真理和理想的过程。
  • :代表政治与社会,反映诗人对国家和社会的关怀。
  • 铅汞:象征修炼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
  • 玄珠:理想与成功的象征,凝聚了诗人对未来的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西江月(十二之二)》的作者是?
    A. 李白
    B. 张伯端
    C. 杜甫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调和铅汞”象征什么?
    A. 生活的美好
    B. 修炼的艰难
    C. 政治的腐败
    D. 友情的珍贵

  3. “志士若能修炼”中“志士”指的是?
    A. 有志向的人
    B. 志愿者
    C. 战士
    D. 学者

答案

  1. B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鹿柴》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将进酒》相比,张伯端的《西江月》更注重修炼的内在哲理,而李白则强调酒的豪情与人生短暂的享受。两者在主题表达上各具特色,但都反映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道教文化与文学》
  • 《张伯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