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

时间: 2025-01-04 11:49:17

楚塞残星几点,关山明月三年。

长亭犹有竹如椽,可惜中郎不见。

折柳新愁未歇,落梅旧梦谁圆。

何人吹向内门前。

一片鹧鸪清怨。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西江月
仇远 〔宋代〕

楚塞残星几点,关山明月三年。
长亭犹有竹如椽,可惜中郎不见。
折柳新愁未歇,落梅旧梦谁圆。
何人吹向内门前。一片鹧鸪清怨。

白话文翻译:

在楚地的边塞上,残星点点,关山之上,明月已照了三年。
长亭旁依旧有像椽子一样的竹子,可惜中郎不再出现。
折柳之情,新愁未解,落梅的旧梦又有谁能圆满?
谁在内门前吹奏,传来一片鹧鸪的清怨之声。

注释:

  • 楚塞:指楚国的边塞,象征遥远的地方。
  • 明月三年:意指夜空中的明月已经照耀过三年,时间的流逝。
  • 长亭:古时送别的地方,象征离别之愁。
  • 竹如椽:形容竹子高大,似椽一样,表示环境的幽静。
  • 中郎:中郎一般指年轻的男子,这里可能指代诗人的友人或爱人。
  • 折柳:古代送别时折柳枝,象征离别。
  • 鹧鸪:一种鸟,鸣叫声哀怨,象征着情感的哀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仇远,字仲明,号白云,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细腻的情感著称。生平不详,但其作品在当时受到广泛关注,尤其在词作上有很高的造诣。

创作背景:

《西江月》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常常面临离别与思念的情感。诗中流露出对友人或爱人的怀念与惆怅,反映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和人事无常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西江月》情感真挚,语言优美,展现了深沉的思念和忧伤的情绪。诗的开头以“楚塞残星”引入,描绘了一个清冷而孤寂的夜晚,暗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接下来提到的“明月三年”,则是时间的流逝,增添了一种无尽的惆怅感。

长亭的描写中,竹子高耸如椽,形成了一种静谧的氛围,与“可惜中郎不见”形成鲜明对比,突显出诗人对故友的思念和无奈。折柳和落梅的意象进一步增强了离别的愁苦,折柳常常被用作离别的象征,而“落梅”的旧梦则暗示着过去美好时光的无奈与遗憾。

最后两句中,“何人吹向内门前,一片鹧鸪清怨”则用鹧鸪的哀怨声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悲伤,情景交融,令人心碎。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传达出一种对过往的追忆和对未来的迷茫,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楚塞残星几点:描绘夜空中的残星,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意境。
  2. 关山明月三年:暗示作者对过去时光的缅怀,时间的流逝带来无尽的思念。
  3. 长亭犹有竹如椽:长亭的竹子依旧挺拔,象征着美好的回忆,但却与离别形成对比。
  4. 可惜中郎不见: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遗憾。
  5. 折柳新愁未歇:折柳象征离别,暗示着新生的愁苦。
  6. 落梅旧梦谁圆:落梅象征过去的美好,询问谁能再圆满这些旧梦。
  7. 何人吹向内门前:询问在何人吹奏,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情感。
  8. 一片鹧鸪清怨:鹧鸪的哀怨声象征着内心的悲伤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竹如椽”,通过比喻增强了竹子的形象。
  • 对仗:如“折柳新愁未歇,落梅旧梦谁圆”,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如“鹧鸪清怨”,使得声音具有人性化的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思念与离别,表现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友人或爱人的深切怀念。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展现了人情的脆弱与时间的无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残星:孤独、失落,暗示时间的流逝和人生的无常。
  • 明月:象征思念与希望,月亮常被视为思念的寄托。
  • 长亭:离别的场所,象征着伤感和无奈。
  • :坚韧的象征,代表着美好的回忆。
  • :离别的象征,折柳送别。
  • 鹧鸪:哀怨的象征,传达出内心的痛楚和悲伤。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长亭”象征什么?

    • A. 离别
    • B. 相聚
    • C. 快乐
    • D. 忘却
  2. “折柳新愁未歇”中的“新愁”指的是什么?

    • A. 旧梦
    • B. 新的思念
    • C. 离别的伤感
    • D. 过去的快乐
  3. 诗中提到的“鹧鸪”传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喜悦
    • B. 期待
    • C. 悲伤
    • D. 无奈

答案:

  1. A
  2. C
  3.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离骚》:屈原的作品,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对理想的追求。
  • 《月夜忆舍弟》:杜甫的诗,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情感深厚。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以月亮为意象,表达思乡之情,但更为直接,情感较为明朗。
  • 《江雪》(柳宗元):描绘孤独的意境,与《西江月》有相似之处,但情感更加冷静与内敛。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经》与《楚辞》研究的相关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