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次上海县》
时间: 2024-09-19 21:34:3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舟次上海县 海上惊风乱鹤飞,千村霜露亦霏霏。 清砧自是逢秋起,白骨何由远道归。 戈甲只残蝼蚁命,江山终属虎狼威。 自怜此日身将老,况复中宵泪满衣。 孟阳曰可谓气骨高妙。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海面上狂风骤起,惊得群鹤乱飞,无数村庄被霜露覆盖,显得朦胧而凄凉。 秋天的到来自然引发了敲打砧板的声音,但那些战死沙场的白骨,又怎能从遥远的战场归来? 战争留下的只是蝼蚁般的生命,而江山最终还是属于那些虎狼般的强权。 我自怜自己日渐衰老,更不用说夜半时分泪水浸湿了衣襟。 孟阳评论说这首诗气骨高妙。
注释:
- 海上惊风乱鹤飞:形容海上风大,惊起群鹤乱飞。
- 千村霜露亦霏霏:形容霜露覆盖的村庄众多,景象凄凉。
- 清砧自是逢秋起:清砧,敲打砧板的声音,常用来象征秋天的到来。
- 白骨何由远道归:白骨,指战死沙场的人,这里表达了对战死者无法归家的哀思。
- 戈甲只残蝼蚁命:戈甲,指战士的装备,这里代指战士;蝼蚁命,比喻生命微不足道。
- 江山终属虎狼威:虎狼威,比喻强权者的威势。
- 自怜此日身将老:自怜,自我怜悯;身将老,指自己日渐衰老。
- 况复中宵泪满衣:中宵,半夜;泪满衣,形容极度悲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袁凯,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善于通过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这首诗可能是在他旅途中经过上海县时所作,表达了对战乱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袁凯旅途中,目睹了战乱后的景象,感慨人生无常和时光流逝,从而抒发了对战死者无法归家的哀思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悲叹。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海上惊风、千村霜露的凄凉景象,以及清砧声、白骨无法归家的哀思,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诗中“戈甲只残蝼蚁命,江山终属虎狼威”一句,既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也反映了强权者的威势。最后两句“自怜此日身将老,况复中宵泪满衣”,则抒发了诗人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悲叹和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展现了诗人高妙的气骨。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海上惊风乱鹤飞:通过海上风大、群鹤乱飞的景象,营造了一种动荡不安的氛围。
- 千村霜露亦霏霏:以霜露覆盖的村庄众多,进一步加深了凄凉的氛围。
- 清砧自是逢秋起:用清砧声象征秋天的到来,暗示了时光的流逝。
- 白骨何由远道归:表达了对战死者无法归家的哀思,体现了对战争的反思。
- 戈甲只残蝼蚁命:揭示了战争的残酷,战士的生命如同蝼蚁般微不足道。
- 江山终属虎狼威:反映了强权者的威势,暗示了社会的动荡不安。
- 自怜此日身将老:抒发了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悲叹,体现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况复中宵泪满衣:以夜半时分泪水浸湿衣襟的情景,加深了悲叹的情感。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戈甲只残蝼蚁命”,将战士的生命比作蝼蚁,形象地揭示了战争的残酷。
- 拟人:如“海上惊风乱鹤飞”,将风拟人化,增强了动荡不安的氛围。
- 对仗:如“清砧自是逢秋起,白骨何由远道归”,通过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战乱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通过描绘战乱后的凄凉景象,表达了对战死者无法归家的哀思,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悲叹。同时,诗中也反映了强权者的威势和社会的动荡不安,体现了诗人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 海上惊风:象征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
- 千村霜露:象征战乱后的凄凉景象。
- 清砧声:象征秋天的到来,暗示时光的流逝。
- 白骨:象征战死沙场的人,表达对战死者的哀思。
- 戈甲:象征战士,揭示战争的残酷。
- 虎狼威:象征强权者的威势,反映社会的动荡不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海上惊风乱鹤飞”一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A. 平静的海面 B. 动荡不安的海面 C. 美丽的海面 答案:B
-
诗中“白骨何由远道归”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战死者的赞美 B. 对战死者的哀思 C. 对战死者的愤怒 答案:B
-
诗中“戈甲只残蝼蚁命”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答案:A
-
诗中“江山终属虎狼威”一句,反映了什么? A. 社会的和谐 B. 社会的动荡不安 C. 社会的繁荣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战乱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 王昌龄的《出塞》:表达了对边塞战事的关注和对战士的同情。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春望》与袁凯的《舟次上海县》:两首诗都表达了对战乱和人生无常的感慨,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忧虑,而袁凯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个人命运的悲叹。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诗别裁集》:收录了袁凯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战争诗选》:收录了多首关于战争的诗作,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战争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