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闻蝉
侵晓堆桅坐,蝉声出树林。
分明宣祖意,何处有凡心。
历历消清梦,悠悠助独吟。
时人皆共听,谁谓少知音。
白话文翻译:
在清晨的微光中,我坐在高桅旁,耳边传来蝉鸣从树林里响起。
这声音清晰地表达了帝王的意图,何处还有世俗的心思呢?
一场场的清梦渐渐消散,悠然自得地陪伴我独自吟唱。
当今的人们都在倾听,谁说我没有知音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侵晓:清晨刚刚到来时的时刻。
- 堆桅:高处的桅杆,意指高处的坐位。
- 蝉声:蝉的鸣叫声,象征着夏季的到来。
- 宣祖意:指的是对自然或哲理的深刻理解。
- 凡心:世俗心思,俗念。
- 历历:清晰可见的样子。
- 悠悠:形容心境宁静悠闲。
典故解析:
- 宣祖:指的是古代帝王,表达对高尚理想的追求。
- 蝉鸣:常被用来象征清高、独立的人格。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无愠(生卒年不详),元代诗人,擅长诗词,风格清新脱俗。他的作品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元代,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在此背景下,通过蝉鸣表达对理想和清高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闻蝉》是一首表现诗人内心宁静和对自然的感悟的作品。诗人在晨曦中独坐,聆听蝉鸣,仿佛与自然融为一体。蝉声不仅是自然的声音,更是对高尚理想的宣扬,诗人通过对此的感知,抛却了世俗的纷扰,展现出一种超然的心境。
全诗的语言简洁明了,但意象深远。诗人用“侵晓堆桅坐”引入,营造出清晨的氛围,随后通过蝉声将读者带入一种静谧的境界。紧接着,诗人表达了对自然的敏感和对人世纷扰的超脱,显示出他对清梦的珍惜和对独自吟唱的向往。最后,诗人在强调人们都能听到蝉声的同时,质疑世间谁能理解这样的心境,表现出一种孤独而又坚定的自我意识。
整首诗通过蝉声传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世的思考,展现了高洁的精神追求。无愠用蝉鸣这一意象,巧妙地将自然与人文结合,形成了强烈的意境,给人以深思与启发。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侵晓堆桅坐:在清晨坐在高处,显示出诗人远离尘世的高洁。
- 蝉声出树林:蝉鸣从树林中传出,带来自然的声音,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分明宣祖意:蝉声清晰地传达出对高尚理想的理解。
- 何处有凡心:在这样的境界中,世俗的心思显得无足轻重。
- 历历消清梦:梦境渐渐消散,表明现实与理想的冲突。
- 悠悠助独吟:悠然自得地吟唱,体现诗人的孤独与宁静。
- 时人皆共听:周围的人都在聆听,暗示与众不同的境界。
- 谁谓少知音:反问谁说我没有理解我心声的人,表达诗人的坚定。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蝉声与理想连接,表现内心深处的追求。
- 拟人:蝉声被赋予了表达情感的能力,增强了诗的情感力量。
- 对仗:如“历历消清梦”与“悠悠助独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和对世俗生活的超脱,展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和内心的孤独,突出高洁的精神境界。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蝉:象征着高洁、清高,常与孤独的精神追求相关联。
- 晨曦:代表着新的开始和希望,诗人通过清晨的设置,传达出对理想追求的渴望。
- 桅杆:象征着高处的思考,远离世俗的烦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本诗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
诗中的“蝉声”主要象征什么?
- A) 嘈杂
- B) 清高
- C) 忧伤
- D) 热闹
-
诗中提到的“时人皆共听”意味着什么?
- A) 大家都在谈论蝉
- B) 大家都能理解诗人的心声
- C) 大家都在享受清晨的宁静
- D) 大家都在外忙碌
答案:
- C) 元代
- B) 清高
- B) 大家都能理解诗人的心声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王之涣
- 《夏日绝句》李清照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描绘自然景象,但更强调壮阔的气势与人生的感慨。
- 《夏日绝句》:表现了诗人对夏日的感受与内心的忧愁,风格更为细腻。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无愠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