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岩杂言 其四》

时间: 2024-12-31 12:57:19

心无可了何须了,道本无成作底成。

野性好为泉石伴,隐居不是为逃名。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心无可了何须了,道本无成作底成。
野性好为泉石伴,隐居不是为逃名。

白话文翻译:

心中无所牵挂,何必去追求了结?
道理本无成就,何必执着于成就。
自然的性情喜欢与泉水和岩石作伴,
隐居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逃避名声。

注释:

  1. 心无可了何须了:心中没有任何可以了结的事情,又何必去追求了结呢?“了”指的是了结、明白。
  2. 道本无成作底成:道理本身是没有成就的,成就的存在是人为的。
  3. 野性:指的是自然的本性、天性。
  4. 泉石伴:与泉水和岩石为伴,表达一种自然、宁静的生活状态。
  5. 隐居不是为逃名:隐居生活并不是为了逃避名声、名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无愠,元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多以清新自然的风格著称。他的诗多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名利的淡漠。

创作背景:在元代的社会背景下,士人面临着政治动荡与个人理想的矛盾,许多诗人选择隐居山林,以逃避政治的纷争和世俗的压力。无愠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理解与赞赏,并强调了内心的宁静与对名利的超脱。

诗歌鉴赏:

《松岩杂言 其四》以简练的语言传达了深刻的哲理,诗中表达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第一句“心无可了何须了”直接指向内心的宁静,强调了内心的自由与解脱,告诉我们在纷扰的世界中,心中若无牵挂,便不会被外界的名利所困扰。接下来的“道本无成作底成”,则是对世俗成就的反思,认为真正的道理并不在于外在的成就,而在于内心的领悟。诗人进一步通过“野性好为泉石伴”描绘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追求自然与宁静,与泉水和岩石相伴,彰显了对自然的向往与对世俗的超脱。而最后一句“隐居不是为逃名”则明确表明,隐居并非是逃避,而是一种自我选择的生活方式,体现了诗人对名声与地位的淡泊态度。这首诗以其清新自然的风格和深邃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呼唤人们回归内心,追求真实的自我。

诗词解析:

  1. 逐句解析

    • 心无可了何须了:表达一种对外在纷扰的超脱,内心无所挂碍,自然不需要追求什么。
    • 道本无成作底成:强调道理的本质,无所谓成败,成就的观念是人为的。
    • 野性好为泉石伴:表达对自然生活的向往,泉石象征着宁静和纯粹。
    • 隐居不是为逃名:说明隐居生活是一种主动选择,不是为了逃避世俗名利的压力。
  2.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泉石”来比喻理想的生活状态,象征自然与和谐。
    • 对仗:诗中句子结构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如“心无可了”与“道本无成”形成呼应。
  3. 主题思想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真实,强调对世俗名利的淡泊,表现出一种向往自然、追求自由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象征着清澈、纯净的心灵与自然的和谐。
  • :象征着稳重与永恒,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
  • 隐居:象征着远离世俗、追求内心自由的生活方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心无可了何须了”意指什么?
    A. 追求完美
    B. 内心无所牵挂
    C. 逃避责任

  2. “道本无成作底成”中“道”指的是什么?
    A. 名声
    B. 道理
    C. 财富

  3. 隐居的目的是什么?
    A. 逃避名利
    B. 追求宁静
    C. 享受生活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相比之下,无愠的诗更加强调内心的解脱与超然。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无愠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隐居文化与中国山水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