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昌作》

时间: 2025-01-04 08:05:03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在武昌作
作者: 徐祯卿 〔明代〕

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
高斋今夜雨,独卧武昌城。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洞庭湖的树叶还没有落下,潇湘的秋天似乎已经开始降临。今夜在高楼之上,细雨纷纷,我独自一人躺在武昌城里。心中重重地怀念故乡,江汉两岸的情感让我感到凄凉。不知道天外的雁群,为什么还在乐此不疲地长途迁徙?


注释:

字词注释:

  • 洞庭: 洞庭湖,位于湖南省,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
  • 潇湘: 潇湘,指湘江,流域在湖南省,常与秋天的凄凉相联系。
  • 高斋: 高楼,文人雅士的居所。
  • 桑梓: 指故乡,桑树和梓树是古人常用来代表故乡的植物。
  • 江汉: 指长江和汉水,泛指两岸的风景和情感。
  • 天外雁: 指候鸟,象征迁徙与自由。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天外雁”不仅仅是指候鸟,更是寓意着游子对自由和归属的渴望,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祯卿(约1580-1640),明代诗人,字子华,号东篱,江苏人。其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写山水景物和抒发情感,是明代杰出的诗人之一。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明代末年,正值社会动荡,诗人身处武昌,感受到对故乡的思念与无奈,表达了对江汉水乡的情感寄托和个人的孤独感。


诗歌鉴赏:

徐祯卿的《在武昌作》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诗作,诗中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象与细雨的滴落,营造出一种凄凉而又美丽的氛围。开头两句提到“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展现出秋天的到来与自然的变化,诗人用生动的意象引出了内心的感受。接着,诗人身处高楼,细雨纷纷,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孤独的情怀。

“重以桑梓念,凄其江汉情”这一句,诗人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桑梓作为故乡的象征,体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怀念。最后一句“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则将诗的情感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天外的雁群似乎在追求某种自由,而诗人却在高楼孤独地思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显出他内心深处的惆怅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观察与对生活的思考,既有对美的追求,也有对现实的反思,形成了一幅感人至深的诗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洞庭叶未下: 描绘了洞庭湖的景象,暗示秋天即将来临。
  2. 潇湘秋欲生: 进一步强调了季节的变化,潇湘的秋天伴随着凄凉的气息。
  3. 高斋今夜雨: 描述了诗人所在的高楼,细雨飘洒,营造出孤独的氛围。
  4. 独卧武昌城: 诗人独自一人,表达了他对孤独的感受。
  5. 重以桑梓念: 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加深,桑梓象征着故乡的亲切感。
  6. 凄其江汉情: 江汉的情感在诗人心中愈加凄凉。
  7. 不知天外雁: 天外的雁群引出诗人的思考,象征迁徙与自由。
  8. 何事乐长征: 反问中流露出对游子的羡慕与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修辞手法:

  • 对仗: 诗中运用对仗手法,如“洞庭叶未下,潇湘秋欲生”,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 使用“天外雁”作为比喻,象征游子与自由,深化了主题。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以及在异乡的孤独感。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内心的情感波动,传达了对生活的思考与对自由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洞庭湖: 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思乡的情感。
  • 潇湘: 代表着故乡的回忆与秋天的悲凉。
  • 高楼: 象征孤独与思考的空间。
  • 江汉: 代表着诗人心中的情感寄托与对故乡的留恋。
  • 天外雁: 象征着自由与追求,反映了诗人对游子生活的羡慕。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桑梓”指的是:

    • A. 山水
    • B. 故乡
    • C. 雁群
    • D. 秋天
  2. 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快乐
    • B. 孤独与思乡
    • C. 愤怒
    • D. 希望
  3. “不知天外雁,何事乐长征”中的“雁”象征的是:

    • A. 思乡
    • B. 自由与迁徙
    • C. 友谊
    • D. 再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静夜思》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比较徐祯卿的《在武昌作》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达了思乡之情和孤独感,但徐祯卿的侧重点在于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而杜甫则更强调人际关系与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中国古代诗歌流派与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