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老君庙》

时间: 2025-01-04 11:46:59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先君怀圣德,灵庙肃神心。
草合人踪断,尘浓鸟迹深。
流沙丹灶灭,关路紫烟沉。
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白话文翻译:

先君(老子)怀有圣人的德行,他的庙宇庄严肃穆,令人心生敬畏。草木茂盛,几乎遮蔽了人迹,尘土飞扬,鸟儿的踪迹也显得遥远而深重。流沙掩埋了丹灶,通往关口的紫烟也渐渐沉落。让我感伤的是千年后,唯有这片松柏林孤独地矗立。

注释:

  • 先君:指老子,古代思想家,创立道家。
  • 灵庙:指供奉老子的庙宇。
  • :庄重,严肃。
  • 人踪断:人迹稀少,几乎看不到人。
  • 尘浓:尘土很重,环境显得荒凉。
  • 流沙:流动的沙子,形容环境的荒凉与变迁。
  • 丹灶:古代炼丹的灶具。
  • 紫烟:古代道教中常见的烟雾,象征神秘与超脱。

典故解析:

  • 老子:道教创始人,著有《道德经》,被尊称为“太上老君”。
  • 千载后:指时间的流逝,突显历史的沧桑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享有“诗仙”之美誉,以其豪放、奔放的个性和作品闻名。李白的诗歌题材广泛,题材包括山水、历史、酒宴等,风格多样,尤其以浪漫主义风格著称。

创作背景:

《谒老君庙》是李白在游历途中对老子的敬仰之情的表达。其创作背景与唐代道教的兴盛及对古代文化的追思密切相关,反映了李白对历史与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谒老君庙》以李白特有的浪漫气质,表达了他对古代哲人的崇敬与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全诗以一种庄严的语气,描绘了老君庙的肃穆氛围。首句“先君怀圣德”直接点明了老子高尚的品德,接着“灵庙肃神心”进一步营造出一种神圣的氛围,让人心生敬畏。随着诗意的发展,诗人展现了庙宇周围自然环境的荒凉,草木茂盛而人迹罕至,尘土飞扬而鸟踪难觅,这些描写不仅反映了时间的推移,也暗示了人们对往昔的追忆与怀念。

最后两句“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更是点睛之笔,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哀伤,以及对老子哲学思想在历史长河中所剩无几的惋惜。松柏常常象征坚韧与长青,诗人用此意象表达了对老子精神的坚持与传承的期待。整首诗在形式上虽显简洁,却在情感上深邃而厚重,展现了李白对道教文化的深切理解与崇敬。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先君怀圣德:指出老子拥有崇高的德行。
  • 灵庙肃神心:庙宇的庄严使人敬畏。
  • 草合人踪断:环境荒凉,几乎没有人迹。
  • 尘浓鸟迹深:尘土飞扬,鸟迹隐没。
  • 流沙丹灶灭:炼丹的地方被沙子掩埋。
  • 关路紫烟沉:通往关口的烟雾逐渐沉落。
  • 独伤千载后:感叹千年后的孤独与遗忘。
  • 空余松柏林:只有松柏林在孤独地矗立。

修辞手法:

  • 对比:前半部分描绘庙宇的庄重与后半部分的荒凉形成鲜明对比。
  • 意象:松柏象征长青与坚持,流沙象征历史的无情。
  • 拟人:庙宇的肃穆与自然环境的荒凉,仿佛在述说历史的故事。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老子伟大思想的崇敬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展现了人对时间流逝与文化传承的思考。

意象分析:

  • 灵庙:象征着道教的神秘与崇高。
  • 草木:代表自然的变化与历史的久远。
  • 流沙:象征历史的变迁与无情。
  • 松柏:象征坚韧与不屈的精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先君”指的是谁? A. 孟子
    B. 老子
    C. 孙子
    D. 荀子

  2. 诗中的“流沙”象征着什么? A. 财富
    B. 历史的无情
    C. 自然的美丽
    D. 人民的希望

  3. 诗的最后一句提到的“松柏”象征着什么? A. 过去的辉煌
    B. 坚韧与长青
    C. 荒凉与孤独
    D. 富贵与繁华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将进酒》(李白)与《谒老君庙》对比。前者豪放奔放,后者则显得沉思与敬仰。两者都展现了李白对时间与人生的思考,但在情感基调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李白传》
  • 《道德经》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