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薄衾不耐冬寒,意阑珊。昨日阴霾如幛蔽关山。惊雀噪,似春闹,正关关。却见红霞一抹到明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寒冷的冬天,让人感到无法忍受,心情也因此变得萧索。昨天下着阴霾,像帷幕一样遮住了远处的山峦。突然听到鸟儿的鸣叫,仿佛是春天的喧闹,正如春天的气息来临。然而,窗外却出现了朝霞,映照在明亮的轩窗上。
注释:
- 薄衾:薄的被子,形容寒冷的天气让人觉得不够温暖。
- 意阑珊:心情低落、意兴阑珊。
- 阴霾:阴云和雾霭,形容天气阴沉。
- 幛:帷幕,遮挡的意思。
- 惊雀噪:鸟儿惊起后发出的鸣叫声。
- 关关:指鸟鸣声,通常形容春天的生机。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蔡淑萍,现代诗人,作品风格多样,擅长表现自然与人心之间的微妙关系。
-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是在一个冬天的早晨创作的,诗人通过描写寒冷的环境以及春天的雀鸣,表现出内心的复杂情感。
诗歌鉴赏:
蔡淑萍的《相见欢》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冬日的寒冷和春天的希望。诗的开头,"薄衾不耐冬寒",直接传达出冬季的刺骨寒冷,诗人用“薄衾”这一意象,暗示了内心的脆弱与不安。接下来的“意阑珊”,进一步深化了这种无奈与失落的感觉,仿佛在描绘一个人对生活的无力感。
转到中间部分,"昨日阴霾如幛蔽关山",这里诗人用阴霾的天气比作帷幕,表现出对前方未知世界的遮蔽与迷茫。接着,"惊雀噪,似春闹,正关关",鸟儿的鸣叫打破了冬日的沉寂,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仿佛是对未来的期待与希望。最后一句“却见红霞一抹到明轩”,则是希望的象征,窗外的朝霞映照在室内,暗示着光明与温暖的到来。
整首诗通过冬的寒冷与春的希望的对比,表现了生命的常态:在困境中寻求光明与温暖,展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积极态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薄衾不耐冬寒":用薄被与寒冷对比,表现出对寒冷的无奈。
- "意阑珊":表达了诗人因寒冷而感到情绪低落。
- "昨日阴霾如幛蔽关山":阴霾象征着困境,遮挡了前方的视野。
- "惊雀噪,似春闹,正关关":鸟鸣声象征着新的希望,即将来临的春天。
- "却见红霞一抹到明轩":红霞象征着光明的到来,暗示着希望与温暖。
-
修辞手法:
- 比喻:用“阴霾如幛”比喻生活中的困境。
- 对比:冬寒与春暖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 拟人:鸟儿的鸣叫被描绘得像人们的喧闹,生动形象。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在寒冷与困境中对春天与希望的渴望,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薄衾:象征脆弱与无助。
- 阴霾:象征困境和不安。
- 惊雀:象征着生机与希望。
- 红霞:象征光明与温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薄衾”指的是什么? A. 厚被
B. 薄被
C. 被褥
D. 冷风 -
诗中“关关”指的是什么? A. 鸟鸣声
B. 风声
C. 雨声
D. 人声
答案: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自然变化的感慨。
- 诗词对比:与苏轼的《春宵》对比,都是通过自然景象表现内心情感,但蔡淑萍更注重冬的压抑与春的希望,而苏轼则更侧重于春夜的静谧与思考。
参考资料:
- 《现代诗歌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