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侍御赴陕州》

时间: 2025-01-06 09:50:00

金羁映骕骦,后骑佩干将。

把酒春城晚,鸣鞭晓路长。

带冰新溜涩,间雪早梅香。

明日怀贤处,依依御史床。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刘侍御赴陕州
金羁映骕骦,后骑佩干将。
把酒春城晚,鸣鞭晓路长。
带冰新溜涩,间雪早梅香。
明日怀贤处,依依御史床。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刘侍御前往陕州的场景。金色的马具在骏马身上闪烁,后面的骑士佩戴着名刀“干将”。在春天的傍晚,我们一同举杯畅饮,清晨的马鞭在长长的道路上鸣响。马蹄踏过的冰雪刚溶化,雪中的梅花散发着早春的香气。明天他将前往心怀贤士的地方,我对他依依不舍,想念他在御史的床榻上。

注释:

  • 金羁:金色的马具,象征华丽与高贵。
  • 骕骦:一种名贵的马,代表着骏马。
  • 干将:古代著名的宝剑,象征武器的威力与荣耀。
  • 把酒:举杯饮酒,表示送别时的情谊。
  • 鸣鞭:马鞭发出的声音,寓意出发的时刻。
  • 带冰新溜涩:刚融化的冰水,象征春天的到来。
  • 间雪早梅香:在雪中,梅花的香气逐渐显现,象征春天的气息。
  • 怀贤处:有贤士之处,表明刘侍御前往的地方是值得怀念的。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韩翃,唐代诗人,字仲明,号逸少,生于唐玄宗时期。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常以山水、送别、咏物为题材。韩翃在文学上受到王维与李白的影响,作品多表现情感细腻。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唐代,刘侍御即将赴陕州任职,诗人以此诗表达对友人的不舍与祝福,反映出当时官员间的友情和送别时的情感。

诗歌鉴赏:

《送刘侍御赴陕州》是一首描写送别场景的诗,字里行间流露出深厚的情谊和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骏马和骑士的形象,展现了刘侍御即将出发的气氛。金色的马具和名刀的描写,不仅突显了刘侍御的身份与地位,也为送别增添了华丽的色彩。

接下来的句子中,诗人通过“把酒春城晚,鸣鞭晓路长”表达了送别时的情景。春天的傍晚,举杯共饮,既是对友谊的珍惜,也是对未来的祝福。清晨的鸣鞭声响起,暗示着刘侍御的旅途已经开始,诗人对此充满了不舍。

最后几句,诗人以“带冰新溜涩,间雪早梅香”描绘了春天的气息,展现了自然界的变化与生命的勃发,寓意着新的开始。诗的结尾“明日怀贤处,依依御史床”则是对刘侍御即将到达的理想之地的向往,表现了对友人的深情厚谊。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丰富,营造了一种送别时的温暖氛围,同时也传达了对未来美好的期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金羁映骕骦:描写马具的华丽与骏马的姿态,展现出出行的威仪。
  2. 后骑佩干将:后面的骑士佩戴着名刀,暗示出行者的身份与气势。
  3. 把酒春城晚:春天的傍晚,举杯饮酒,表达送别的情感。
  4. 鸣鞭晓路长:清晨的马鞭声响,暗示着旅途的开始与漫长。
  5. 带冰新溜涩:刚化的冰水,象征着春天的来临与希望。
  6. 间雪早梅香:梅花的香气在雪中散发,象征着春天的气息。
  7. 明日怀贤处:明天他将前往有贤士的地方,表达对未来的向往。
  8. 依依御史床:对友人的不舍与思念,营造出浓厚的情感氛围。

修辞手法:

  • 对仗:如“金羁映骕骦,后骑佩干将”,工整的对仗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如“带冰新溜涩”,以自然现象比喻春天的到来。
  • 意象:通过马、酒、梅花等意象传递情感,构建出丰富的画面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友人的不舍、对未来的祝福以及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展现了唐代士人间深厚的友情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 金羁:象征华贵与尊严,代表着出行的高贵气派。
  • 骕骦:骏马象征着力量与速度,预示着旅途的艰辛与荣耀。
  • :象征友情与离别,表现出送别时的深情厚谊。
  • 梅香: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传达出美好的未来。
  • 御史床:象征理想与志向,表达对友人未来的期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干将”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马
    B. 一把名刀
    C. 一种酒

  2. 诗的主题主要表达了什么? A. 送别的悲伤
    B. 春天的到来
    C. 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

  3. “明日怀贤处”中“贤”是指什么? A. 有名的地方
    B. 有才德的人
    C. 美好的事物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诗词对比:

  • 《送友人》与《送刘侍御赴陕州》均描绘了送别的情景,但李白的作品更加豪放,韩翃的则更细腻。两者都表达了深厚的友情,但风格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赏析》
  • 《唐代文学概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