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白话文翻译:
山上有扶苏树,沼泽里有荷花盛开。
看不见子都,反而看见狂妄之人。
山上有高大的松树,沼泽里有游动的龙。
看不见子充,反而看见狡猾的小孩。
注释:
- 扶苏:一种树木,象征着生机和生长。
- 荷华:荷花,象征清纯和美好。
- 子都和子充:可能指的是理想的伴侣或友人,诗中用来表达失望。
- 狂且:指狂妄、放荡的人。
- 乔松:高大的松树,象征坚韧和长寿。
- 游龙:形容灵动的生物,象征自由和生机。
- 狡童:狡猾的小孩,指那些精明、狡诈的人。
典故解析:
“扶苏”、“荷华”等意象在古代诗词中多用以象征美好事物,常常与理想或内心渴求相关。诗中提到的“子都”和“子充”可能是对理想伴侣的期待,但最终却是失望,与社会现实产生了强烈的反差。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国风·郑风·山有扶苏》为《诗经》中的一首,作者为《诗经》中的佚名诗人。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包含了大量的民歌和乐歌。
创作背景:
《山有扶苏》创作于先秦时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对理想人生的追求和对现实不满的情感。诗人通过自然意象传达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对失落的感慨。
诗歌鉴赏:
《山有扶苏》以自然景物为背景,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渴求与对现实的失望。开篇即以“山有扶苏,隰有荷华”描绘出一幅和谐美丽的自然画面,扶苏树和荷花象征着青春和美好。然而,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表达了对理想伴侣的失望,似乎在提醒人们,生活的现实往往与理想相悖。诗中“狂且”和“狡童”的出现,暗示了对社会中浮躁和狡诈人性的批判,诗人通过对比加深了情感的对立,使得整首诗的意境更加深邃。最后,山中的乔松与游龙的描绘,似乎是在呼唤一种内心的坚定与自由,展现出一种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山上长着扶苏树,沼泽里开着荷花,描绘了自然之美。
-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看不见理想中的伴侣,反而看到了狂妄的人。
-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山中有高松,水中有游龙,象征着自然的生机与力量。
-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理想的伙伴不在,取而代之的是狡诈的孩子,表达了一种失落感。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理想与现实的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冲击力。
- 意象:运用自然意象传达内心感受,树木与花卉象征生机与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美好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失望的情感,展现了个体在社会中面临的困惑与挣扎。
意象分析:
- 扶苏:象征青春与生机。
- 荷华:象征纯洁与美好。
- 乔松:象征坚韧与长寿。
- 游龙:象征自由与灵动。
- 狂且、狡童:象征社会的浮躁与狡诈。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扶苏”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树
C. 一种动物
D. 一种山 -
诗人对“子都”的态度是? A. 期待
B. 失望
C. 满足
D. 忽视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国风·周南·关关雎鸠》:同样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
- 《国风·鄘风·相鼠》:探讨了人性与社会关系。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的作品,通过月亮表达思乡之情,与《山有扶苏》的自然意象形成对比。
- 《春晓》:孟浩然用春日自然描绘出生活的美好,与《山有扶苏》的意境相辅相成。
参考资料:
- 《诗经》相关解读书籍
- 研究古诗词的相关论文和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