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至乡亭》

时间: 2025-01-01 12:06:35

长亭日已暮,驻马暂盘桓。

山川杳不极,徒侣默相看。

云夕荆台暗,风秋郢路寒。

客心一如此,谁复采芳兰。

意思解释

晚至乡亭

作者: 郑德玄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长亭日已暮,驻马暂盘桓。
山川杳不极,徒侣默相看。
云夕荆台暗,风秋郢路寒。
客心一如此,谁复采芳兰。


白话文翻译:

傍晚时分,长亭里的太阳已经落下,我停下马匹,暂时停留在这里。
山川的景色渐渐模糊,远不见尽头,同行的朋友们默默地望着彼此。
傍晚的云彩遮住了荆台的光明,秋风使得郢路变得寒冷。
我在异乡的心情和此刻一样沉重,谁还会去采撷那清香的兰花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长亭: 指长久停留的亭子,通常位于道路旁,用于旅途中的歇息。
  • 盘桓: 停留,徘徊的意思。
  • 杳不极: 杳,深远,极,尽头;意指山川的景色遥远而无尽。
  • 徒侣: 同行的朋友或旅伴。
  • 荆台: 指荆州的台地。
  • 郢路: 指通往郢地的道路,郢是古地名。
  • 芳兰: 指芳香的兰花,象征美好的事物。

典故解析: 荆台和郢路均为古代地名,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体现了诗人游历的情境与情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德玄,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较少,但其作品在当时颇具影响,尤其以抒情诗著称,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晚至乡亭》创作于郑德玄旅途之中,表达了在夕阳西下时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思念,反映出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诗歌鉴赏:

《晚至乡亭》通过描绘傍晚时分的景象,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与思乡之情。首句“长亭日已暮”设定了时间与空间的基调,随着日落,孤独的旅人驻马停留,给人以惆怅的感觉。接下来的“山川杳不极,徒侣默相看”,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色的悠远,也暗示了人与人之间的无言与默契。诗人在此刻感受到的不仅是自然的寒冷,更是心灵的孤寂。

“云夕荆台暗,风秋郢路寒”通过对气候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凄凉,从而引发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对旅途的感慨。“客心一如此,谁复采芳兰”,最后一句以“芳兰”作为象征,表达了在异乡中,因心情沉重而无心采撷美好事物的无奈与失落。这种情感让人感同身受,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渴望与无奈。

诗歌的意境深远,情感细腻,展现了唐代诗人对自然与人生的独特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长亭日已暮: 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傍晚的景象给人一种苍凉的感觉。
  2. 驻马暂盘桓: 表达了停留的心态,意欲在此刻多留一些时间。
  3. 山川杳不极: 形容远方的山川模糊而无尽,暗示着旅途的漫长。
  4. 徒侣默相看: 同伴之间的沉默,传达了相似的孤独感。
  5. 云夕荆台暗: 夕云遮住了荆台的光辉,营造出一种阴郁的氛围。
  6. 风秋郢路寒: 秋风吹过,路途的寒冷进一步衬托出孤独感。
  7. 客心一如此: 诗人的内心感受与周遭环境形成共鸣。
  8. 谁复采芳兰: 结束时的无奈和失落,强调了对美好的渴望与无能为力。

修辞手法:

  • 对仗: 句中前后两部分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 通过自然现象传达情感,使景与情合而为一。
  • 象征: “芳兰”象征着美好与希望,反映了诗人的内心挣扎。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旅途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探讨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美好的追求,表达了在异乡的无奈与失落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亭: 代表旅途中的休息与思考。
  • 夕阳: 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山川: 代表自然的辽阔与人心的孤独。
  • : 象征心情的阴郁与对未来的迷茫。
  • 芳兰: 象征美好的事物,反映出内心的渴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所描绘的时间是什么时候?
    A. 早晨 B. 中午 C. 傍晚 D. 夜晚

  2. “云夕荆台暗”中“荆台”指的是哪个地区?
    A. 江南 B. 北方 C. 西南 D. 西北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A. 兴奋 B. 失落 C. 快乐 D. 忧虑

答案: 1. C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杜甫)
  • 《静夜思》 (李白)

诗词对比:

  • 《月夜忆舍弟》与《晚至乡亭》都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但前者更明显地展示了家庭的温情,而后者则突出旅途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渴望。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3. 《唐代诗人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和解读,希望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郑德玄的《晚至乡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