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瓜州南楼》
时间: 2025-01-17 08:44:3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瓜州南楼
施侃 〔明代〕
金焦壁立原无地,
吴楚中分独此门。
万里风清悲白鸟,
六朝踪迹倚黄昏。
山光隐见云边寺,
日气霏微海上村。
闻道长安应不远,
野人端欲献江蘩。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登上瓜州南楼时的景象与感受。诗人看到金色的焦壁耸立,似乎没有平坦的土地,吴国和楚国在这里分界,只有这一扇门。万里之遥的风清中,白鸟在悲鸣;六朝的遗迹在黄昏时分依依可见。山光隐约中可以看见云边的寺庙,阳光透过微雾洒在海上的村落。听闻长安应该不远,乡野之人正在准备献上江边的美味。
注释:
- 金焦壁:形容墙壁金色,坚硬如焦木,意指环境的荒凉。
- 吴楚:指古代中国的两个地区,吴国和楚国,象征着分隔与不同。
- 白鸟:可能象征孤独或悲伤,表达诗人内心感受。
- 六朝:指中国历史上六个朝代,包括东吴、东晋、南朝的多个朝代,代表历史的沧桑。
- 江蘩:江边的特产,象征着乡土情怀。
典故解析:
- 六朝: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人提到它,暗示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沉浮。
- 长安:古都长安是中国文化与政治的中心,提到长安,显示了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施侃(约1560-1639),明代诗人,以诗词和散文著称,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观与人生哲学,风格典雅。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反映了作者在游历途中对历史与现实的感慨,表现出对故乡的眷恋与对时光流逝的思考。
诗歌鉴赏:
《登瓜州南楼》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风光的细腻观察及情感的深刻表达。诗的开头便以“金焦壁立原无地”揭示了一种荒凉的景象,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诗人通过“吴楚中分独此门”展现了地理的分隔,暗示着历史和文化的交错,同时也折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万里风清悲白鸟”一句,清风送来白鸟的悲鸣,极富画面感和情感的共鸣,仿佛让人感受到鸟儿的无奈与孤独。而“六朝踪迹倚黄昏”则通过时间的流逝,勾勒出历史的沧桑,黄昏的意象更增添了一层朦胧的美感。
接下来,“山光隐见云边寺,日气霏微海上村”,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结合,表现出一种幽静的和谐美。在这幅画面中,寺庙与村落的存在,彰显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共生。
最后一句“闻道长安应不远,野人端欲献江蘩”则在描绘风景的同时,流露出对故乡的思念与渴望,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境深远,充分体现了施侃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金焦壁立原无地:描绘了坚固的金色墙壁,给人一种无处可立的感觉,传达出一种孤独的情绪。
- 吴楚中分独此门:象征地理的分隔,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交融。
- 万里风清悲白鸟:以自然景象传达内心的悲伤,白鸟的悲鸣是一种情感的象征。
- 六朝踪迹倚黄昏:历史的沧桑在黄昏的映衬下显得愈发迷人。
- 山光隐见云边寺:自然与人文的结合,隐约见到寺庙,传达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日气霏微海上村:描绘了阳光洒在海上村落的轻柔情景,展现出自然的温暖。
- 闻道长安应不远:对故乡长安的思念,传达出一种亲切感。
- 野人端欲献江蘩:展现了乡土的淳朴与温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墙壁比作金色的焦木,形象生动。
- 拟人:通过“白鸟”的悲鸣,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节奏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了对历史的感慨、对自然的赞美以及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焦壁:象征坚固与荒凉。
- 白鸟:孤独与悲伤的象征。
- 黄昏:时间流逝与历史沧桑感。
- 寺庙:人文精神的寄托。
- 村落:乡土情怀的体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金焦壁”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意象?
- A. 坚固与荒凉
- B. 温暖与亲切
- C. 青翠与生机
-
“万里风清悲白鸟”中的“白鸟”象征了什么?
- A. 无奈与孤独
- B. 喜悦与希望
- C. 友谊与团聚
-
诗中提到的“六朝”是指哪个时期?
- A. 隋唐时期
- B. 六个古代朝代
- C. 明清时期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感慨与人生的思考。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生活的思考。
诗词对比:
- 《登高》(杜甫)与《登瓜州南楼》在意象上都涉及高处的眺望,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但杜甫更多的是对时局的忧虑,而施侃则偏向于对历史与自然的赞美。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明代诗人研究》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