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寐呈何太虚》

时间: 2024-09-19 21:44:36

隙月斜依壁,窗风细著人。

飘零知命晚,牢落梦家频。

断雁何曾定,鸣鸡不肯晨。

何郎诗句好,万里独相亲。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不寐呈何太虚
隙月斜依壁,窗风细著人。
飘零知命晚,牢落梦家频。
断雁何曾定,鸣鸡不肯晨。
何郎诗句好,万里独相亲。

白话文翻译:

我夜不能寐,想要向你倾诉我的心声。
透过窗户,月光斜斜地洒在墙壁上,窗外的风轻轻拂过,似乎在细细抚慰我。
我已意识到人生的无常,晚年的自己已如飘零的落花,梦中频繁地回到故乡。
孤雁何时才能停留?清晨的鸡鸣声也不愿叫醒我。
何郎,你的诗句真好,我在万里之外独自感到亲切。

注释:

  • 隙月:指的是月光透过缝隙洒下的光影。
  • 细著人:轻轻地沾染在人的身上,形容风轻柔细腻。
  • 飘零:形容物体随风飘荡,常用来比喻人生的无常。
  • 牢落:形容梦境的频繁而又牢固,表达对故乡的思念。
  • 断雁:形容孤雁,暗指离别和孤独。
  • 何郎:指代朋友或知音,表达对其的思念。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揭傒斯,元代诗人,以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他的诗歌常常表现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夜深人静时,作者因思念友人而辗转反侧,表达了对友人诗句的欣赏和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夜不成眠”开篇,营造出一种寂寥而又深邃的氛围。月光透过窗缝洒在墙上,窗外的微风轻轻拂动,作者的心情在这种恬静的环境中愈加沉重。他在静谧的夜晚,思考着人生的无常与孤独,落叶飘零、孤雁无依,彰显了生命的短暂与脆弱。尤其是“鸣鸡不肯晨”一句,表现了作者在夜晚的沉思与孤独之感。

整首诗意象鲜明,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细腻描写,也有对人生的深刻反思。特别是在对友人的思念中,作者将孤独与友情交织,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温暖。诗中“何郎诗句好,万里独相亲”一联,通过对友人作品的赞美,传达了尽管身处远方,但心灵依然相通的情感。这种对友谊的珍视与对生命的感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深的哲理性和情感的厚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隙月斜依壁”:月光透过墙壁的缝隙,给人带来孤寂的感受。
    • “窗风细著人”:窗外的微风轻轻抚慰,让人感到温柔而又淡淡的凉意。
    • “飘零知命晚”:人生如同飘零的花瓣,令人不禁思考生命的短暂。
    • “牢落梦家频”:在梦中频繁回到故乡,怀念过往的美好时光。
    • “断雁何曾定”:孤雁飞翔,无处栖息,象征着孤独的心境。
    • “鸣鸡不肯晨”:黎明将至,鸡鸣声却未能唤醒沉思中的人。
    • “何郎诗句好”:对友人诗作的赞美,体现出对友情的珍视。
    • “万里独相亲”:尽管远隔千里,心灵却依然紧密相连。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飘零”,将人生比作落花,寓意生命的无常。
    • 拟人:如“鸣鸡不肯晨”,赋予鸡鸣以情感,强调内心的孤独。
    • 对仗:全诗结构工整,句式对称,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这首诗探讨了孤独、生命的短暂与对友谊的思念,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和对友人的深情怀念。

意象分析:

  • 月光:象征孤独与静谧,反映内心的宁静与忧伤。
  • :代表变化与无常,暗示人生的不确定性。
  • 孤雁:象征孤独与离别,体现诗人的寂寞感。
  • 鸡鸣:象征新生与希望,然而在诗中却显得无力与苍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隙月”指的是什么?

    • A. 明亮的阳光
    • B. 月光透过缝隙
    • C. 星星的光辉
  2. “飘零知命晚”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未来的期望
    • B.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 C. 对爱情的渴望
  3. 诗中的“何郎”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自己
    • B. 朋友或知音
    • C. 亲人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静夜思》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比较揭傒斯的诗与李白的《静夜思》,两者都通过月光的描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孤独,但揭傒斯更强调友情的深厚,李白则更注重对家庭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揭傒斯研究》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