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

时间: 2025-01-06 13:44:33

荆山一何高,上与天门通。

犹闻产玉处,吐气成白虹。

悬藜混燕石,世已无国工。

琢之惧不完,不如在石中。

卞和耻再刖,玉亦悲无穷。

吾今死抱璞,庶以全其躬。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荆山一何高,上与天门通。
犹闻产玉处,吐气成白虹。
悬藜混燕石,世已无国工。
琢之惧不完,不如在石中。
卞和耻再刖,玉亦悲无穷。
吾今死抱璞,庶以全其躬。

白话文翻译:

这座荆山是多么高啊,直通天门。
我依然听说那里出产美玉,气息吐出时如同白色的彩虹。
悬挂的藜草混在燕石之间,世上已无人能工巧匠。
若是琢磨它,恐怕无法完美,不如让它保持在石中。
卞和耻于再度被割手,玉石的悲哀无穷无尽。
我如今死死抱着这块璞玉,愿以此全保我的身躯。

注释:

  • 荆山:指荆山,地名,象征高大。
  • 天门:象征通天之处,寓意高远。
  • :象征美好和珍贵的事物。
  • 卞和:古代著名的工匠,以“卞和耻再刖”表达对失去完美的哀痛。
  • :未经雕琢的玉石,代表原始状态和纯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贝琼,明代诗人,擅长古诗,作品多反映个人情感及对社会的思考。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社会动荡,工匠精神逐渐被忽视,作者通过对玉石的比喻,表达对工艺与美的追求。

诗歌鉴赏:

《拟古》通过对荆山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宏伟与人类的渺小,诗人借玉的象征,表达了对工匠技艺的敬仰与对人性美的追求。诗中“犹闻产玉处,吐气成白虹”一句,展现了玉的珍贵与神秘,白虹则象征着美好与希望。作者通过“悬藜混燕石”,暗示了当今工艺的残缺与失落,传达出对传统工艺的哀叹。

诗的最后两句“吾今死抱璞,庶以全其躬”则是强烈的自我保护与坚守,展现了诗人对纯真与美的珍视。整首诗用典雅的语言,深切的情感,反映出诗人对社会与人生的思考,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与哲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荆山一何高,上与天门通:描绘荆山的高耸,象征着追求高远理想。
    • 犹闻产玉处,吐气成白虹:玉的美丽与稀有,象征着人类追求理想之美。
    • 悬藜混燕石,世已无国工:对工匠技艺的惋惜,表达对美好事物的遗憾。
    • 琢之惧不完,不如在石中:对完美的追求无望,宁愿保留原始状态。
    • 卞和耻再刖,玉亦悲无穷:卞和的故事引申出对美的无尽悲哀。
    • 吾今死抱璞,庶以全其躬:坚守纯真,保护自我。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玉比作人性与理想,表达对美的追求。
    • 对仗:如“荆山一何高,上与天门通”,增强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通过对玉的描绘,表达了对工艺、纯美和理想的追求,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

意象分析:

  • 荆山:象征高远的目标与理想。
  • :代表美好、珍贵的事物。
  • :象征纯真与未被污染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荆山”象征着什么?

    • A) 现实的艰难
    • B) 高远的理想
    • C) 人生的悲哀
    • D) 纯真的美好
  2. “吾今死抱璞”中的“璞”指的是什么?

    • A) 精致的玉石
    • B) 未经雕琢的玉
    • C) 破碎的玉石
    • D) 失去的理想

答案

  1. B) 高远的理想
  2. B) 未经雕琢的玉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王维的《终南山》
  • 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

诗词对比

  • 比较贝琼的《拟古》与王维的《终南山》,两者均描绘自然与理想,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的宁静与和谐,而贝琼则带有更多对工艺与人性的思考。

参考资料: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明代诗人全集》
  • 《诗词鉴赏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