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月户花阶凡几度,尽把芳尊嘱付。转眼浓华故,鸾胶总被秦娘误。榆荚杨花曾入赋,也解漫天飞舞。梦觉西堂午,琵琶声断闻鹦鹉。
白话文翻译:
在月光照耀下,花阶映衬着几度的美丽时光,我把心中的芳香美酒交托给谁来守护?转眼间繁盛的华丽已成往事,那些美好的东西总是被秦娘所误解。榆树的荚和杨树的花曾经成为诗篇的一部分,它们也能在空中翩翩起舞。梦中醒来,正值西堂的午后,耳边传来琵琶声,那声音仿佛与鹦鹉的鸣叫交织在一起。
注释:
- 月户:指的是月光透过窗户,照在房间内。
- 花阶:花朵盛开的台阶,形容景色优美。
- 芳尊:指的是美酒,芳香的酒。
- 浓华故:繁华的景象已成旧事。
- 鸾胶:传说中的美好事物,象征爱情。
- 秦娘:常指美丽的女子,可能含有误解之意。
- 榆荚、杨花:自然界中的植物,象征生命和变化。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杨仪,明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人情为题材。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的结合,反映出对美好时光的珍惜和对往事的追忆。
诗歌鉴赏:
《惜分飞》以清新婉约的风格,展现了诗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感怀。开篇以“月户花阶”引入,营造出一幅宁静而美丽的夜景,暗示着诗人内心的柔情与思念。随着“尽把芳尊嘱付”的出现,心中对美好事物的珍惜和担忧随即显露,表现了对爱情的渴望与无奈。接下来的“转眼浓华故”则揭示了时间的流逝与繁华的易逝,令人感到惋惜。诗中“榆荚杨花曾入赋”,通过自然的意象引发对生命流转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感受。结尾的“琵琶声断闻鹦鹉”则通过音乐的描绘,传达了孤独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极具画面感和情感深度。这首诗以其独特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月户花阶凡几度:在月光照耀下,花香弥漫的台阶上经历了多少美好时光。
- 尽把芳尊嘱付:心中美好的酒香与情感,寄托于何人之上。
- 转眼浓华故:转眼间,这些繁华已成过往。
- 鸾胶总被秦娘误:美好的事物往往被误解,象征着爱情的困惑。
- 榆荚杨花曾入赋:自然的存在也成为了诗歌的灵感来源。
- 也解漫天飞舞:它们在空中自由地舞动,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梦觉西堂午:梦中醒来,正值午后时光。
- 琵琶声断闻鹦鹉:耳边传来的琵琶声与鹦鹉的鸣叫交织在一起,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惆怅。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美酒比作芳尊,形象地展现出其珍贵。
- 拟人:自然界的事物被赋予生命,表现出诗人的情感共鸣。
- 对仗:在结构上形成对称,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对月光、花香、音乐的描绘,表现了对往昔美好时光的珍惜与无奈,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对爱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月光:象征着宁静与思念。
- 花阶:代表美好时光的回忆。
- 琵琶声:象征着孤独与对往事的追忆。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芳尊”指的是什么?
- A. 美酒
- B. 美人
- C. 自然景观
- D. 诗篇
- “月户花阶”中“月”所代表的意象是什么?
- A. 没有光明
- B. 宁静与思念
- C. 热情与活力
- D. 生命的流逝
答案:
- A. 美酒
- B. 宁静与思念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宋代李清照的《如梦令》
- 唐代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
诗词对比:
- 《惜分飞》与李清照的《如梦令》均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怀念,但李清照更着重于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而杨仪则通过自然意象深化了时间的流逝感。
参考资料:
- 《明代诗歌研究》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杨仪生平与其作品分析》